《政府工作报告》(2015--2019)英译的修辞批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开放程度日渐扩大,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大大推动了外宣翻译的研究。《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作为典型的外宣翻译,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现状的综述,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的视角和内容过于集中。已有的研究可以分为对英译本的经验主义探索,或结合某一理论视角来展开研究。总的来说,理论视角多为翻译目的论、批评话语分析和权力话语等。此外,部分研究以国情咨文作为平行文本展开比较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大多关注报告英译的文本内研究,如词汇、句法和文体特征,总结存在的问题,给出翻译策略等等,对文本外影响因素的深入挖掘相对欠缺。此外,从实际的翻译现象出发,对翻译活动进行描述并解释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从修辞批评这一新视角,对报告英译本展开深入研究。
  参照已有的修辞批评研究,本研究重新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对翻译文本展开分析的修辞批评模式,重点参考定性的研究方法,附以案例分析法。本文基于三步走的修辞批评模式,分别是翻译描写,翻译解释,翻译评价。首先,通过分析《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戏剧五要素构成,可以借助关系对子确定影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最根本要素是场景。在第二步翻译解释中,在明晰其修辞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修辞动机。就其修辞情境而言,缺失主要表现为中国有效外宣翻译的不足和现存的翻译问题。报告英译主要面向西方受众。修辞局限体现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要求以及中英修辞传统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背后隐藏的修辞动机即满足受众加深对中国了解的需求,与受众实现同一,进而带动更多的国际合作。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借助批评原则对译者如何与受众达成同一进行评价。
  从理论上看,修辞批评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促进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从实践上看,对译者来说,修辞批评理论利于译者加深理解翻译文本的修辞情境和修辞动机,进而在翻译过程中适切地运用同一策略以实现同一的终极目标,对译者的外宣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对翻译批评者来说,修辞批评能够让批评者更好地把握翻译文本,审视译者如何运用同一策略以达成同一,对外宣翻译批评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上古汉语词汇是汉语词汇的源头,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词汇的基础,所以确切地了解上古汉语词汇对于有意涉及汉语词汇研究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另一方面,《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用词习惯和特色,因此,本文针对这两部先秦文献中的近义名词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论语》、《孟子》名词研究的价值、概况和方法。  《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精心选择的意象。李白是中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仙”。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题材广泛,意象丰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英译领域内,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通过对现有研究分析发现,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单一意象上,鲜有人对某一类诗中所有的意象进行研究。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诗学应运而生。它利用认知科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