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以随葬服饰为材料,探讨汉代随葬服饰所展现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随葬服饰的特点。服饰是社会的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状况会通过服饰展现出来。随葬服饰相较于文献资料而言,具有客观真实性。通过对遣策中的服饰以及墓葬出土的残存服饰的颜色整理,并对整理结果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发现汉代对于颜色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实施。汉代初期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理念,宽松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宽松的法律执行环境,在各种社会秩序有效进行的情况下,国家并不对人民进行过多的干预。加之“皇权不下县”,政令在层层下达过程中被层层过滤,政令传达过程中的弱化导致汉代有关服饰政令不通。此外,个人私欲的膨胀是服色政令未能得到有效全面实施的一个主观因素。服饰中的云纹装饰是比较突出的特征。在以农业为主的汉代社会,人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灌溉对农作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调雨顺寄托了汉代小农最朴素的愿望,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人们发现云雨之间的关系,因便产生了对云这一自然景观的崇拜。云在神仙传说中充当载人升天的工具,因此云纹装饰也反映了生命无极限的愿望。汉代中晚期之后,神仙说弱化,鬼魂说传播,人民更多转向对现实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有关生活类的纹样,如兽形纹样。此外,两汉之际,黄老思想复兴,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成为人们一致的追求,反映在服饰上则是出现了较多的“寿”字纹样。汉代随葬服饰具有阶段性,地域性以及融合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袍服频次下降,裤类频次上升,新的服饰种类出现,汉代随葬服饰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域性则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衣毛织物为主,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深入,服饰文化也在渐渐影响并改变少数民族,这种改变主要反映在服饰质地、形制的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也愈来愈深,体现了服饰的融合性。此外地域性和融合性也表现在汉王朝内地各地区,但由于本早就处于大一统社会中,服制已相对成熟规范并定型,因此各地的交流带来的融合性并不明显,仅表现在服饰质地的交换。地域性主要受到各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影响,对服饰进行损益,并无本质上的改变。服饰的发展有赖于汉代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等。汉代大一统下的社会背景对汉代随葬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上的统一带来服饰制度的统一,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带来服饰种类以及数量的增加,综合国力提高促进经济交流,同时也为交流提供保障,少数民族服饰的汉化便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