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生产中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如果区域问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落后地区,会因较高的资本收益而获得比人均资本存量较多的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追赶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区间人均产出会趋于均衡,并呈现出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外生化处理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过程中,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规模经济使投资收益不会出现报酬递减的倾向,从而经济增长收敛的性质趋于消失。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质疑收敛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能促进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加快经济增长、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外产生了大量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成果。他们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结论上还存在较大的纷争,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还未得出一致性的看法。文献研究表明,现有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大致上可以分为“收敛说”和“收敛怀疑说”两类。首先,“收敛说”与“收敛怀疑说”就是否收敛这个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其次,“收敛说”内部就收敛的类型、速度、时段等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些观点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导致这种收敛或不收敛的因素做出了不同解释。我们自然也就产生了两个疑惑:1990年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收敛,地区经济差距在长期上是有扩大的趋势还是有缩小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这种变化趋势?因此,在前人研究的上,进一步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仍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半参数计量经济理论建模,对1990—2006年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着条件收敛,局部也有发散性质,原因有制度、政策、劳动力流动、地理等多方面,针对每一种有可能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