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知识,预测喙尾琵琶甲中有效单体对慢性牙周炎可能的作用靶点。制备不同批次的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口腔膜剂,对其制备工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体内实验验证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口腔膜剂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网络药理学,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预测“慢性牙周炎”的靶点;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B(3,4-二羟基苯乙酸)的靶标。建立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B-靶标-慢性牙周炎-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分子对接,寻找该物质干预牙周炎可能的靶点及作用机制。2、在不同的时间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及辅料配比制备三批(Ⅰ、Ⅱ、Ⅲ)口腔膜剂,每批分为:空白膜剂(01)、有效单体B-低剂量膜剂(02)、有效单体B-高剂量膜剂(03)。对制备的三批膜剂分别进行对比考察:包括膜剂外观、重量差异、厚度、机械性能以及含水量。3、将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表,分为4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有效单体B-低剂量膜剂组、有效单体B-高剂量膜剂组,每组5只。所有大鼠均使用2-0外科用不吸收手术缝合线压入其右上颌第一、二磨牙与第二、三磨牙之间的牙间隙,使缝合线缠绕于第二磨牙牙颈部,于第二磨牙腭侧近中正反两次打结,剪去多余的缝合线。建模两周后进行牙周炎大鼠的给药,给药时,使用异氟烷麻醉大鼠,将制备好的膜剂贴于大鼠第二磨牙腭侧,使其将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完全覆盖,给药期间应使大鼠维持麻醉状态约5 min,给药周期为两周。给药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牙龈组织样本于液氮中保存,采集双侧上颌骨样本,保存于福尔马林溶液中,用于Micro-CT的检测。结果:1、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B对慢性牙周炎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AKR1B1、MMP-2、MMP-9、CNR1、CNR2等蛋白来实现的。可以从抑制骨的吸收以及抑制炎症的发展两方面来干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2、在不同的时间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及辅料配比制备的三批膜剂,外观观察其表面均平整、光滑,无肉眼可见的气泡,且三批膜剂重量差异检测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不同批次的相同膜剂之间,其重量、厚度、机械性能及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可以证明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不同批次的口腔膜剂间无显著差异,即该制备工艺较稳定。3、大鼠牙周炎体内实验结果,牙周炎大鼠给药两周后,有效单体B-高剂量膜剂组大鼠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磨牙近中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小,其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微量参数结果分析显示,单体B-低剂量膜剂组大鼠第一、二磨牙间牙槽骨骨体积分数(BVF)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给药组大鼠第二、三磨牙间牙槽骨骨密度(BMD)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1、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口腔膜剂的制备工艺较稳定,不同批次的膜剂间无显著性差异。2、喙尾琵琶甲有效单体B含药膜剂对牙周炎大鼠的牙槽骨骨吸收可能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