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引起的,可以感染所有的鲑科鱼类,是一种急性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高致病力毒株对鲑鳟幼鱼的致死率达90%以上,该病现已成为世界性鲑鳟鱼病,给鲑鳟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但目前尚无治疗IHN的有效药物,疫苗仍是预防IHNV的最有效手段之一。IHNV的主要抗原蛋白是表面糖蛋白G,含有可诱导细胞产生免疫中和抗体的中和抗原表位。本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原理对其G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信号肽区、疏水性跨膜区和抗原表位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IHNV HLJ-09株,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G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截短重组表达,分析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和诱导虹鳟幼鱼免疫保护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1.构建了pET-28a-dG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获得53 kDa的目的蛋白。目的蛋白纯化后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可与鼠抗IHNV全病毒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利用纯化的目的蛋白(dG)制备鼠抗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该鼠抗血清均能与重组蛋白和IHNV HLJ-09株反应,其效价分别是1:25600和1:1600。利用制备的鼠抗血清进行了病毒中和试验测定,根据Reed-Muench氏法,得出其中和效价为1:112,说明该鼠抗血清能识别IHNV并能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具有一定的中和效应。3.为分析IHNV dG诱导虹鳟幼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将纯化后的目的蛋白与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接种虹鳟幼鱼,试验分为3组,即灭活疫苗组、重组蛋白组和PBS对照组,每尾2μg/g鱼体重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后的第0、1、2、3、4、5、6周采集鱼血清,检测其特异性抗体IgM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实验组鱼抗体水平显著提高(P<0.01),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免疫后的第四周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在免疫后的第四周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灭活疫苗组和重组蛋白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2%和6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截短IHNV G蛋白,能够作为IHNV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免疫原,可诱导虹鳟幼鱼产生中和抗体,抵抗IHNV的攻击,为进一步研究IHNV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