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和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缩小他们与其他村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体现了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与其他人民群众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本文一方面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各个时期我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行了梳理,对国外关于缓解农村贫困制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借鉴了北京等一线城市敬老院的先进发展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与临汾民政部门的合作,对其所辖的17个县市区的五保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运用SPSS分析研究五保对象的生活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山西省临汾市五保供养工作开展情况和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入手,在肯定五保供养工作成效的同时,发现了一些五保供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村组救济理念理解弱化、个人关爱意识和互助意识淡化;三是政府预算投入不足,集中供养率偏低,资源配置过度浪费;四是“应保未保”现象还未解决,五保对象护理费迟迟得不到落实。这些问题与在使用文献研究方法时了解到的其他作者对其他地方所作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本文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五保供养制度不完善、村组供养功能弱化、政府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多方原因导致了目前五保供养工作面临的困境。为走出这一困境,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是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机制,明确界定五保对象的条件,合理制定供养标准;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鼓励慈善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支持,合理利用公办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的资源,鼓励多种经营;三是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对公办敬老院进行法人登记的步伐,建设“主题”敬老院,培养专业的敬老院服务人员,规范敬老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