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奏曲,古往今来都是器乐演奏家最向往的乐曲形式,因其华丽,炫技,辉煌,大篇章征服听众,一位器乐演奏家如同领袖般的在台前,与身后百人的乐队同奏一曲,其绚烂和荣耀可见一斑。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因其丰富的表现力,宽广的音域,轻响自由的演奏和无所不及的技巧,成为近300年来独奏乐器中不可比拟的独奏“皇帝”。一边是辉煌的协奏曲,一边是乐器“皇帝”钢琴,两个在不同的音乐领域中最顶尖的产物在200年之前的某一天结合了,由此诞生出钢琴协奏曲——一个响彻200多年经久不衰的辉煌篇章。当今的音乐舞台,演奏着各个时期,各个作曲家最为经典的钢琴协奏曲。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以及“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名家名曲,其中的很多曲目都是钢琴艺术乃至音乐艺术的瑰宝,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比如莫扎特确立了钢琴协奏曲的地位,贝多芬将古典协奏曲曲式发展到最高高度,肖邦强调了钢琴独奏的重要性,柴可夫斯基定格了钢琴协奏曲的辉煌形象,拉赫玛尼诺夫则将钢琴技术在协奏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钢琴协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从产生到独立,从独立到发展,从发展到变革从来没有停止过自身的创新和改变。200多年来钢琴协奏曲的面貌几乎沧海桑田,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风格约束下的作品,都需要按当时的美学思想和作曲家的风格来揣摩和表演。当时光走到了浪漫主义末期的时候,钢琴协奏曲也正在经历着悄然的变革,和声的瓦解,曲式的崩溃,乐队庞大而冗长,被瓦格纳引领的德奥音乐正在渐行渐远的时候,以拉威尔、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家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的风格与当时繁复沉重的德奥音乐大相径庭。从那时候起,西方音乐分裂成为两条脉络,钢琴协奏曲也在这样的历史变革中孕育着新的里程碑。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中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无论在曲式、调性、和声、音响、钢琴技术上都和同时代的钢琴协奏曲作品有着巨大的差异和鲜明的个性。尽管,拉威尔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但是这首钢琴协奏曲却并不能代表印象主义而继往开来。事实上,这首作品却恰恰成为了此后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转折点,后来的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协奏曲的时候都受到了这首作品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由于拉威尔在这首作品中摒弃了繁复庞大的乐队和超负荷的结构,并且恰到好处的运用了钢琴技术,使得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关系微妙的发生了变化。“有人曾说过某些经典作曲家的协奏曲不是‘为’钢琴而是‘反’钢琴的,我觉得这种见解完全正确。——拉威尔,摘自《每日电讯报》1931年7月11日”。看来,拉威尔的确是有意想要改变钢琴和乐队的关系,因为拉威尔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色彩和音响效果,他的音乐需要的是美轮美奂的感染力。但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目光都过于注重停留在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协奏曲也不例外,由于辉煌而震撼的效果我们更多的选择了演奏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由于我们陶醉在其曼妙的旋律中而更多的选择了肖邦的两首协奏曲,拉威尔和他的协奏曲则鲜有问津,连研究此曲的文献和馆藏的图书都相对较少,以至于很久以来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分析研究这首作品。但源于对这首作品的热爱,以及对这首作品独特的个性所好奇,我依然坚持研究,即使是从每一个小节,每一个音符开始。通过本文的论述和分析,也许并不能彻底还原作曲家的意图,但是对于今后演奏本曲,或演奏印象派之后的钢琴协奏曲应该会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