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面积体积比,其表面特性影响甚至主导其光电性质,因此关于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的界面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各种纳米材料中,钯、氧化锌和氧化亚铜及它们的复合结构是研究热点。它们的氢气传感、紫外光探测和光催化等性质取决于界面及表面特性。本文利用飞秒激光还原法制备钯膜,利用电化学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制备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并与钯或氧化亚铜构成复合纳米结构,研究上述材料与界面特性有关的氢气传感、光敏及光催化等特性。 利用飞秒激光还原法制备了钯膜,并研究了与其形貌有关的氢气响应。采用dip-coating法在玻璃衬底上形成醋酸钯膜,利用飞秒激光将醋酸钯还原为钯膜。研究钯膜的形貌和电阻率与其厚度间的关系,并分析钯膜的形成机理。测量三个具有不同形貌的钯膜对氢气的响应。建立一个模型并用于解释与钯膜形貌有关的氢气响应特性。 详细分析了氧化锌和金属电极间的界面特性在金属-氧化锌-金属结构电输运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电化学法在锌片表面生长氧化锌纳米线膜,并制备基于氧化锌纳米线膜的电极-氧化锌-电极结构。将该结构等效于两个相向排列的金属-氧化锌肖特基结,分别利用热场发射、欧姆输运和热发射模型描述反向肖特基结、氧化锌和正向肖特基结中的电输运特性。测量该结构在无光照和紫外光照射下的电流-电压曲线,并分析反向肖特基结在金属-氧化锌-金属结构电输运中的主导作用。研究紫外光照射下反向结势垒高度降低导致样品对紫外光响应的过程。 提出了水分子光电解模型,并解释了与氧化锌和金属电极间界面特性有关的紫外光响应过程。测量氧化锌纳米线膜对紫外光的响应,并分别采用双指数函数和单指数函数对其电流上升和下降过程拟合。将电流上升过程分解为快过程和慢过程。利用氧化锌表面的氧脱附过程解释快过程。对于慢过程,则提出氧化锌表面水分子的光电解模型并用于解释,并通过测量氧化锌在不同湿度下的紫外光响应验证该模型。 制备了钯/氧化锌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了与钯和氧化锌间界面特性有关的氢气响应。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梳状电极间生长氧化锌纳米线,利用飞秒激光还原法制备钯纳米粒子乙醇溶液,将其滴在氧化锌纳米线上并退火,实现二者有效复合。研究钯/氧化锌复合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对 ppm量级氢气的响应能力,讨论紫外光照射和温度对其氢气响应的影响。建立包含氧化锌表面的氧离子、钯纳米粒子和氢气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并依据该模型讨论该复合纳米材料对氢气的响应机理。最后评估样品对氢气响应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衬底上制备了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了与氧化锌和氧化亚铜间界面特性有关的光催化能力。分别利用湿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膜,并研究溶液浓度和温度等实验条件对其形貌的影响。在氧化锌纳米棒膜上电沉积氧化亚铜,并研究随着电沉积时间增加其形貌的演化规律。评估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纳米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甲基橙降解的催化能力。利用能带结构分析其具有可见光催化能力的原因,并评估氧化亚铜的负载量和衬底对该复合结构催化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