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手术(CABG)是治疗终末期冠脉严重病变的重要手段。尽管多种动脉移植物相继被应用于CABG中,但多因其来源不足在临床应用中仍受到很大限制。大隐静脉因为其取材方便、来源充足,目前仍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最为常用的血管桥。依泽替米贝(Ezetimibe)是一种新型胆固醇抑制剂,能抑制小肠对饮食和经胆汁输送到肠道中的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在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发现,依泽替米贝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和减少斑块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含量。研究还发现,在apolipoprotein E缺陷小鼠模型中发现,依泽替米贝能诱导乙酰胆碱活化,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功能。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测依泽替米贝有可能抑制移植静脉桥狭窄,且目前还未有依泽替米贝与静脉桥再狭窄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依泽替米贝影响血管桥新生内膜变化及其作用的机制,为依泽替米贝防治血管桥再狭窄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随机选用8~10W龄雄性SPF级SD大鼠50只,体重200-220g,给予标准大鼠饲料,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伊泽替米贝治疗组(EZ组,n=25)和正常对照组(NC组,n=25)。EZ组术前1周开始予以依泽替米贝1.1 mg/(kg·d)灌胃;N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将治疗组大鼠(EZ组)与正常大鼠(NC组)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EZ大鼠0周(EZ-0W,n=6)、2周(EZ-2W,n=6)、4周(EZ-4W,n=6)及正常组0周(NC-0W,n=6)、2周(NC-2W,n=6)、4周(NC-4W,n=6),伊泽替米贝灌胃1周后,采用改良cuff管法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至颈总动脉模型。3、分别于第0周、2周、4周取两组大鼠的血管桥行病理学检测,分别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管桥管壁的内、中膜厚度,对两组数据结果的差别进行比较。免疫组化检测PCNA表达情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测定NF-κB的磷酸化表达情况,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1、50只大鼠行自体颈外静脉移植至颈总动脉模型,建模成功45例,成功率为90.00%(45/50),其中EZ组22例,NC组23例;其死亡率10.00%(5/50)。2、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术前治疗组静脉桥壁内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4.34±0.25μm vs 4.54±0.27μm,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2周(16.78±4.93pm vs 38.83±5.61μm),有统计学差异;术后4W(29.53±4.61μm VS 62.45±6.34μm, P<0.01),有统计学差异。3、移植术前EZ组和NC组静脉桥中的平滑肌细胞几乎不表达PCNA。术后2周PCNA阳性表达达到高峰,其中以内、中膜PCNA阳性表达为主,4周时PCNA阳性率明显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周(15.21+5.23 vs30.5±5.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周(9.25±3.34 vs 15.14±1.69,P<0.05)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NF-κB主要在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为主。术后阳性率表达有所上升,以NC组比较显著;与对照组相比,0周时(30.25±2.56 vs 31.64±1.09,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45.12±4.54vs 56.36±3.45,P<0.05)以及到4周时(68.53±4.12 vs 87.04±3.4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自体移植静脉手术后VSMC增殖、迁移导致静脉桥新生内膜逐渐增厚;2、自体静脉移植术后新生内膜PCNA表达增高,其增高可导致VSMC增殖、内膜增厚;3、自体静脉移植术后NF-κB磷酸化表达增高可导致VSMC增殖、内膜增厚;4、伊泽替米贝可能成为静脉桥狭窄治疗新的药物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