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几千年来,诗人的歌声绵绵不断。诗作为韵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情感需要,也负载着人类哲学思想的重任,在佛教转入中国并对中国文人产生重大影响之前,除了《诗经》、屈原和两汉文人的诗赋之外,还有隐藏在大量典籍中的零星诗作。所有的这些诗歌作品,在反映作者情感心身的同时,其中的一部分也寄托了哲理情思。本文即以这些诗赋为研究对象,从先秦道家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对他们进行一次道家文化的解读和分类。诗,特别是古诗,更能反映早期的一些文化现象,使得我们能从一些古诗中追踪到道家思想文化的一些渊源关系。同时,在文人诗大量产生之前,也就是佛教转对中国的文人产生影响之前,在这样一个纯中国文化背景下来考察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们的影响也确有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理由,对先秦两汉诗赋作了一次道家思想文化的扫描。以《老子》为成型的道家思想体系,大体上来说分为道之体和道之用,道之体是从宇宙发生的层面上来阐释这个社会人生的,道之用则从具体的现象上来阐释。在先秦两汉诗赋中,道之体表现为道的神话意象和回归意思。关于诗歌中道的创世神话意象,本文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一种葫芦意象,早在二、三十年代,闻一多利用国外及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伏羲与葫芦的关联性。其后刘汉尧将彝族等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与道的创生性相比较,进一步发掘出《诗经》中的创世意象。叶舒宪也以老庄为主,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对先秦文化中的神话意象进行了一番梳理和研究。本文也试图做一番这样的努力,希望对先秦诗歌中的创世神话意象作更进一步的全面的阐释。道的回归意识表现为自然无为、隐逸情节和再建立一种至德之世,他们回归的就是道之初时的一种美好记忆,这种记忆就是道之本体或母体的体验与回归,其诗性的语言表达就是神话意象。道之用则表现在世间法与时间相之中,它是以道的标准来检验与衡量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老子说的“以道莅天下”。本文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的:一是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模式——谦柔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士的理想人格;二是诗歌中所表现出的道家的言语观;三是诗歌中体现的君王受垢与祈雨现象,它把道家思想追溯到了巫术时代;四是源于自然的道家哲学,表现为对人生变幻的思考和农事的四时祭祀。本文的第三部分是道之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文人诗赋的影响上。在这一点上没有一点佛教的影响,表现为道、儒思想在文人内心中的介入和干预,除了一点鬼怪之外,大都是隐逸和逃避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哀叹。这些韵文作品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先声和印证,而且用道家思想来反观这些诗赋时,我们对这些古老的作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由于《诗》的早期性,我们便可将道家思想渊源追溯到《诗》及其以前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