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城市贫困问题出现,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加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加剧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学界有关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逐渐由单一的收入维度转向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维度。研究维度的丰富也正暗示着贫困群体多元化的福利诉求。针对城市贫困问题,我国建立起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社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的关注重点在于经济救助,然而这种单一的救助模式已然无法满足贫困群体多维度的福利诉求。同样,也无法解决贫困群体由此产生的福利依赖。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资料分析法、文献法及非参与式观察法针对南京市F社区贫困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对22名贫困居民与6名社区工作者的访谈,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F社区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如何?②F社区贫困群体如何看待自身的贫困状态?③F社区贫困群体为何陷入贫困困境?④F社区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现状如何?⑤F社区贫困群体对社会救助有何需求和期许?本研究主要梳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并回顾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相关研究。城市贫困包括经济学视角的物质贫困,也包括广义意义上的贫困,如权利贫困、社会排斥、能力贫困与底层阶级。本研究根据现有数据对F社区贫困群体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其家庭情况、居住区域、住房情况、认定类别与低保时长。同时,依据国内外城市贫困定义涉及的维度,从教育、就业、消费、社会交往与社区参与五个方面分析F社区贫困群体的特征。本研究在关注贫困人群生活的同时将目光投向贫困人群的形象认知层面,既询问贫困人群对自我状态的评价与对外界态度的认知,也询问作为外部群体而存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贫困人群的评价。随之,由F社区贫困群体的现状及特征讨论该群体的致贫因素。本研究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建立研究框架,将参与贫困救助的福利主体划分为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区主体及民间社会主体。根据研究框架,本研究将分析四类救助主体为贫困群体提供的救助内容与现状,并针对救助获取情况对被访者进行访谈,试图在倾听“穷人的声音”的基础上,总结贫困群体对于社会救助的需求与期望,并分析当前F社区贫困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F社区贫困救助现状、贫困群体的救助需求与当前贫困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依据研究框架,从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区主体、民间社会主体及各主体互动五个角度探讨帮助贫困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总言之,就国家主体而言,建议政府完善救助政策设计及政策执行环节:就市场主体而言,建议通过互利共赢的模式及提升企业形象为动力激发企业加入社会救助工作;就社区主体而言,建议建构完整的社区支持系统;就民间社会主体而言,建议其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由受政府支配转向积极自主。多元主体互动方面则强调国家主体与社区主体推动市场主体与民间社会主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