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肥东县三所中学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对教育领域的管理权力放松,社会人逐渐参与到教育领域中,私立学校数量急剧增多,出现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相互竞争的局面,由此引入了家庭以及个人教育选择的概念。家庭对子女教育领域的选择可分为校际之间的选择和校外选择两方面,通过对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影响他们教育选择的相关因素。  本文以农村家庭为基本研究单位,利用SPSS统计分析得出各类因素与教育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相关研究基础、肥东县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基本状况、完善农村家庭教育选择行为的对策建议、结语五个部分。  首先介绍本次研究的背景和原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政府纷纷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权利逐渐扩大至个人,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给予家庭和个人更多教育选择的机会。本次研究立足中国中部农村地区,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其次通过相关概念的解释,对农村家庭和教育选择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本次研究的主题。  以安徽省肥东县三所中学为例,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两者之间相关性的交叉列表。验证了家庭教育选择与家庭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职业因素、社会资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家庭经济、文化、职业、社会资本的占有不同对教育选择有着各不相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家庭教育选择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家庭所拥有的资源的不同,对教育领域的资源占有也不尽相同。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优势家庭和弱势家庭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家庭教育选择方面的不同,具体在校际选择和校外选择上都有表现。  最后针对教育体制内的阶层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分别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权力的监督,规范学校的自主招生行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消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建立公开透明的教育信息网,减少家庭教育选择的盲目性等。通过这些方式,以期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为弱势家庭的教育选择争取一定的权益和给予相关保障。  本次研究结合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教育选择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统计数据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家庭教育选择与经济、文化、职业、社会资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使得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真实可信。同时,研究对象选取在中国安徽的农村地区,在样本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够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政府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流动社区”及政治盲点的出现带来了社区建设的新问题。“社区人”的再组织化成为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新形式。无论是从“基层政权建设”取向下
现代流动人口同乡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的民间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同乡组织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现代流动人口同乡组织的发展,是实现社会整合及社会管理
不久前,山东大学时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了调整.并聘任产生了新一届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在这个名单中,没有校长。为什么?因为学术委员会所行使的学术公共权力,本
体育、电影明星的私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恋爱、婚姻方面的动态,目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报刊的青睐。这大概是社会心理学的“马太效应”在起作用。明星的知名度越高,他们的一举一
长期以来,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或社会分层研究并未重视社会性别层面。本文拟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尝试对职业女性群体的分层与分化做相关探讨,具体通过分析转
本研究主要以社会学(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理论为基础,从萧山居民的主观方面考察萧山居民精神生活状况的变迁,并比较研究不同特征居民现在精神生活状况的差异
本研究运用武汉市城市居民的入户问卷调查资料,从认知成分,情感取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三个维度探讨了三代人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分析了养老方式变化的趋势。同时运用相关及多元回归
本文选取从居委会到社区这一转换过程,说明中国社区建设历史的建构重现了“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却仍然无法进入历史;她们存在着群体性的失语与匿名化的被呈现”这一事实。 文
本研究采用定性的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对恩施州L乡的调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该乡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乡村关系的变化和现状。第一个层次是纵向比较:站在税费改革的分水岭,通过比较
一什么样的大学改革才会成功  1大学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  过去很多的大学教育改革,都是参照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大学制度。本文认为改革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能保证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改革者并未真正理解大学的理念与学术运作机制。许多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政策和文件就能办好大学,有完整的计划和教案就能教好学生。二是没有充分考虑自己已有的学术传统与中国特殊的人文政治环境。三是在改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