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心功能不全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前期研究观察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的心功能不全有改善作用,但对EPO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实验通过观察EPO干预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探讨EPO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机制;通过体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观察EPO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干预后,体外心肌细胞凋亡及黄素蛋白自体荧光强度的变化,探讨EPO抗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取前期心肺复苏实验已制作的大鼠心肌石蜡组织块,分为正常组、CPR组和EPO组,每组8只。行Tunel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微管蛋白、结蛋白和肌动蛋白变化。第二部分:将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H/R),并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②缺氧/复氧组(缺氧10h,复氧4h);③EPO治疗组(缺氧/复氧同时,加EPO干预);④抑制剂组(缺氧/复氧同时,加EPO和PKC抑制剂联合干预)。流式细胞仪Annexin V FITC/PI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微管蛋白、肌动蛋白结构和荧光强度变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黄素蛋白自体荧光变化,监测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 CPR组心肌细胞凋亡数(314.1个±30.7个)较正常组(165.2个±45.9个)明显升高(P<0.05)。EPO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为(242.1个±20.0个),与CPR组比较,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组、CPR组、EPO治疗组大鼠肌动蛋白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分别(8.18±1.04、8.51±1.96、6.34±0.43)×10-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管蛋白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分别(8.87±1.85、7.35±0.26、9.70±0.13)×10-2,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蛋白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7.57±2.96、8.20±3.17、7.48±1.82)×10-2,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1.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42.5%±8.0%)对(13.9%±2.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处理降低了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凋亡率(22.7%±5.0%),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激酶C抑制剂阻断了EPO抗缺氧/复氧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率(46.7%±17.0%)与EPO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结构明显破坏,网状结构模糊不清,平均荧光强度值{(0.43±0.15)×10-2、(0.36±0.10)×10-2}较正常组{(5.0±1.6)×10-2、(8.2±3.6)×10-2}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EPO治疗组{(1.8±0.20)×10-2、(1.7±0.36)×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EPO治疗组心肌细胞黄素蛋白自体荧光强度(2.20±0.11)×10-2较正常组、缺氧/复氧组、抑制剂组{(0.15±0.05)×10-2、(0.28±0.17)×10-2、(0.99±0.33)×10-2}均明显增强,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是EPO改善窒息诱导大鼠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机制之一。2. EPO抗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磷酸化PKC,继而开放mitoKATP通道而起作用。3.缺血/再灌注(缺氧/复氧)对细胞骨架的破坏作用可能具有时效性,EPO对细胞骨架无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