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发性硬化脑灰质体积测量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BM)比较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局部脑灰质的体积差异,观察灰质体积变化与白质可见病灶及临床情况的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32例RRMS患者和32例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参加了研究,使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获取常规MRI和三维结构像数据。应用统计参数图(SPM5)进行数据后处理,对RRMS组及对照组数据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利用相关分析检测患者灰质体积的变化与疾病病程、临床残疾程度及脑内可见病灶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双侧额、颞叶及右侧顶、枕叶多个皮层区域有灰质萎缩(FEW多重比较校正后P<0.001),未发现体积增加的区域。RRMS患者两侧丘脑和右侧尾状核的体积均与T2WI显示的病灶体积显著相关(P<0.01)。
结论:应用VBM方法发现RRMS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等深部灰质及大脑皮层多个脑区的灰质萎缩,深部灰质萎缩可能与白质病灶引起的继发性神经元或轴索变性有关。
第二部分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丘脑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RRMS患者丘脑局部感兴趣区的扩散特性,以及与临床残疾程度和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探讨丘脑这一区域可能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24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2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和全脑DTI扫描。使用3.0TMR扫描仪获取DTI数据,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测量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弥散率(MD)值,比较两组的差异。评价患者丘脑扩散指标与临床相关评分及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RRMS患者丘脑的平均MD值((85.34±14.68)×10-3mm2/s)低于正常对照组((98.42±13.10)×10-3mm2/s,t=-3.257,P=0.002);丘脑平均FA值(0.40±0.04)高于正常对照组(0.36±0.05,t=3.163,P=0.003)。RRMS患者丘脑MD值与听觉连续加法测试(PASAT)评分明显相关(r=0.711,P=0.000)。
结论:DTI发现RRMS患者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丘脑MD值减低,FA值增高,且丘脑的MD值与患者认知评分显著相关,提示丘脑可能在神经纤维重塑中起重要作用,对临床认知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第三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RRMS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幄度变化以及丘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功能异常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推测丘脑区域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材料和方法:35例临床确诊的RRMS患者和35例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参加了研究,使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获取静息态MRI数据。应用统计参数图(SPM5)进行数据后处理,分析RRMS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全脑低频振幅(ALFF)的差异;并分别以两侧丘脑作为种子点,考察两组被试丘脑的功能连接情况。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RRMS患者ALFF异常的区域及丘脑功能连接异常的区域与疾病病程、临床评分(EDSS)、T2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两侧丘脑、右侧岛叶和右侧颞上回的ALFF增高,未发现ALFF减低的区域;患者右侧丘脑/右侧颞上回的ALFF与EDSS评分相关(r=-0.411,P=0.014)。与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的右侧额中回、右侧海马旁回和左侧顶下小叶与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减弱,而两侧丘脑之间及同侧丘脑内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RRMS患者两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患者的病程显著相关(r=-0.59,P<0.001)。
结论:RRMS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与皮层有广泛连接的区域出现脑功能活动幅度增加,可能揭示了皮层重塑或者伴随皮层重塑的神经元活动增加这一适应机制。RRMS患者多个皮层区域与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而同侧丘脑内部和两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说明丘脑区域可能同时有功能损伤和功能重塑存在,且脑重塑程度随病程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