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充军刑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军,即把罪犯发入军伍充当军人以此作为惩罚方式,在我国古代起源较早,但充军之名是在元代前后才正式出现,在明代发展达到高峰,清承明制,把明代的充军照搬过来,制定了比较规范的五军制度。本文以基本史料为基础,全面论述清代充军刑,把明清充军做出对比,以求更加清晰清代充军的变化。并且从中找出制度的合理性方面,指出对边疆发展的作用。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清及其之前充军刑的历史发展。通过介绍清代以前充军的发展,了解充军的发展脉络。明确充军刑在清代存在的原因,既是历史的惯性,也是由于清代仍存在降死一等重刑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流刑及其闰刑在大清律例中的比重,了解清代对适用充军的重视,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时期的《大清律例》,观察充军在清代的发展变化。《军卫道里表》和《五军道里表》的制定是清代充军发展的重大成果,改变了以往选择充军地点的随意性,明确了对军犯适用的等级和道里,更加合理化。第二部分,清代充军刑的判决。从两个角度了解充军在清代的适用,一是充军适用的行为广泛且都是严重犯罪。二是充军适用的主体比较复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对不同阶层的人犯适用就有差别,这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主体的适用情况。同时论述了对处充军之刑的人犯审判的过程。第三部分,清代充军刑的执行。详细阐述了充军的佥解、服刑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情况。清代对军犯的佥发起解规定的比较详细,在起解的期限、军犯的验明正身、解送官员的选择、解送中需要遵守的程序、佥妻制度、停遣等多方面都做出规定。军犯要在军籍中加以注册。在清代由于卫所逐渐被裁撤,军犯一般都发配到各地州县,直接由地方上管理。对军犯的安插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各省多是因地制宜。清代对军犯脱逃的惩罚非常严厉。军犯主要通过赦免而获得返回原籍或减轻刑罚的机会,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期都颁行过赦典,赦典数量很多,但有严格的执行规定。第四部分,明清充军刑的差异。首先通过详述、对比明清两代的兵制,理解明清充军刑存在差异的根源。其次从种类、编发、赎罪等几个方面具体作出对比。充军的种类可以从刑名和适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明代的充军刑名可分为终身充军和永远充军。清代一开始沿用明代旧制,直到雍正乾隆年间才确立了自己的刑名,同时将永远充军废除。明代的适用有三种形式,而清代以直接规定为主。指出在清代充军主要是作为刑名来用,刑名间等级关系明确。明清编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编发地上,明代确定编发地的形式是律例的直接规定和临时定卫。清代充军分为五个等级,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四千里四种距离。同时对编发机构、起解期限的不同也做了简要论述。明清充军在赎罪、赦免、减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明代一般不能赎罪、减等。明代有关赦免的规定是一个由严到宽,又变严的过程。清代的赦典数量繁多并且逐渐放宽。清代充军的适用具有惩罚犯罪、治边、实边、戍边的多重目的。虽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充军仍然将惩治犯罪与充实边疆较好的结合起来,对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其他文献
<正> 《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历来是易学史上的疑难问题之一。因为通行本的《系辞》除了说"大衍之数五十"之外,还提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于是,有人认为"大衍之数"就是"天
<正>1 引言 分光光度法测定锶所用的显色剂都属于偶氮类。这类显色剂均能与碱土和稀土金属有不同程度的显色,从而干扰锶的测定,通常加入DCTA来掩蔽钙、镁等干扰,但只能在一
本文提出用2,6-二氯靛酚纳(以下简写DIS)作氧化剂动力学分光光度测定L-抗坏血酸的新方法。DIS与L-抗坏血酸混合.在固定时间间隔于611nm处测得吸光度A值的变化(△A/△t)与抗坏血酸含量成
加入WTO以后 ,我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制度创新的挑战 ,而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又是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我国各项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制度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
当前,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追究存在着未充分发挥环境侵权责任追究之“私益外溢”效应、刑事责任承担方式构建与适用不尽合理等不足。为严厉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切实保护生
对未成年犯罪从轻、减轻处罚,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对已触犯刑罚的未成年人选行“二次犯罪”的预防,还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七(2,6-二-0-正戊基-3-0-三氟乙酰基)-β-环糊精(DP-TFA-β-CD)手性固定相上 分离除虫农药菊酸乙酯,顺式菊酸乙酯可达到基线分离,反式可达到半高峰宽以下分离,证明 为一种较好的固定相,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
对全国主要制革集中区几家传统牛皮制革企业加工过程中废水污染物及其排放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如果采用传统的灰碱法脱毛工艺,牛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