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目前仍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近年来,开发可见光响应的新型半导体光催化剂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课题之一。钨酸铋(Bi2WO6)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目前仍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近年来,开发可见光响应的新型半导体光催化剂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课题之一。钨酸铋(Bi2WO6)是一种具有窄禁带宽度的n-型半导体材料,能够直接吸收利用可见光,对太阳光具有较强的吸收效率,自从被报道具有在可见光下将有机物CHCl3和CH3CHO矿化为CO2以来,Bi2WO6已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潜力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之一。
本论文以Bi2WO6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形貌的控制合成、生长机制以及金属氧化物复合修饰,并以罗丹明B(RhB)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为目标降解物初步探讨了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水热法通过控制前躯体溶液的pH值及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制备出具有高活性的毛线团状、巢状及花状Bi2WO6分等级微纳结构,实现了Bi2WO6形貌的控制合成制备。在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中,巢状Bi2WO6以其良好的结构性能和高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反应180 min后可将RhB基本降解完全。
2、在Bi2WO6改性方面,制备出以Bi2WO6为母体的p-n异质结复合催化剂Co3O4/Bi2WO6,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这种p-n异质结构能够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因此极大地提高了Bi2WO6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反应60min后对RhB的降解率可达97.8%。
3、以生活中常用却难降解的除草剂2,4-D为目标降解物,考察Bi2WO6及其复合物对有机农药废水的光催化降解及机理研究,促进其在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实际应用。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驾驶室流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数值模拟理论以及气流组织评价指标,为后文的建模以及数值分析奠定了基础。然后以联合采伐机驾驶室为研究对象,采用RNGκ-ε双方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疼痛作为其常见症状且无特效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下肢ASO患者常用5种疼痛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
两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自组装形成形貌丰富、结构精细的超分子聚集体,是当前高分子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聚肽由于具有独特的刚性链结构以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蛋白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不断被提及,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只有做到有效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按照《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物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已开始进入知识时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意识”已作为高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血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方法 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左主干闭塞或高度狭窄患者18例,
本论文针对木质纤维原料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的预处理技术进行了系列研究。重点探讨了蒸汽爆破和纤维素溶解预处理技术与机理,并对木质纤维原料和造纸黑液木质素的主要组分进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重视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
近年来,多铁性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并且在多功能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而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以多铁性xBi3.15Nd0.85Ti3O12(BNdT)-(1-x)CoFe2O4(CFO)复合薄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制备工艺,并对铁电性、铁磁性以及室温磁电耦合进行了测量;还对多铁性DyMnO3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了衬底选择以及沉积条件对薄膜结构和形貌的影响。本文通过化学溶液法制备
本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自制的发气量测试装置研究了NaHCO3及AC发泡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解特性并选取了适宜的发泡剂;通过研究不同发泡助剂及助剂用量对AC热力学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