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四川盆地复杂的盆地演化特征造就了其具有多旋回性的盆地结构和地层层序充填特征,形成了四川盆地复杂的沉积格局、盆地样式以及油气成藏条件。随着对四川盆地油气地质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程度的深入,前期的勘探与研究工作中构造层序划分较粗、沉积相研究精度不够、成岩研究相对滞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不清楚等问题,对油气勘探的制约日益突出。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关键时刻,这一重要的转型时期对盆地结构、盆地内沉积物的充填特征以及沉积物的成藏条件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质分布规律、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探讨盆-山转换、盆-盆叠合过程和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勘探指导意义。本论文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等理论与技术方法,较系统的分析了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揭示了盆地演化过程中物质分布规律与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野外剖面实测、室内显微薄片鉴定和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厘定了须家河组的地层划分,识别了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层序格架。(2)通过野外剖面实测、观测,岩心观察以及室内研究,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3大沉积体系组和6个沉积体系,包括: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海岸沉积体系。认为须家河组一至三段为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而须四段至须六段则为陆相沉积环境。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了各个演化阶段的沉积模式。(3)根据盆地斜坡的陡缓和河流作用类型将须家河组三角洲沉积相分为缓坡长轴型三角洲和陡坡短轴型三角洲两类,以四川盆地须四段为例,讨论了其二者的差异性,发现:缓坡长轴型三角洲平面上一般呈鸟足状,规模较大,以单朵体居多;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高,岩性较细,其物性较好,以发育次生孔隙为主;陡坡短轴型三角洲朵体规模相对较小,横向常连片形成裙带状;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缓坡长轴型三角洲低,其粒度较粗,常见泥砾,物性相对较差,孔隙相对不发育。(4)结合各钻井物性特征,通过薄片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粒间孔。并进行了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分析。(5)依据四川盆地宏观构造特征可以将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划分为前陆冲断带、前陆凹陷带、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4个带,每个区带的储层特征都有差异。总体上,前陆冲断带和前陆凹陷带处于不利的成岩环境,而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则处于相对有利的成岩环境,致使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储层物性最好,而前陆冲断带和前陆凹陷带储层较差。基于不同的构造、沉积、成岩环境,不同构造区带的储层分类标准各不相同,考虑到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前陆冲断带和前陆凹陷带的储层下限标准比较低,而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的储层逐步演变为孔隙型储层,其下限标准逐步提高。(6)根据上述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各个层段储层物性、成岩作用、成岩相的分析并结合盆地构造格局特征,进行区内储层预测与评价。认为:川中地区I类区块和II类区块比较发育,是四川盆地最有利的区域;川西地区I类区块和II类区块也比较发育,但比川中地区差,属于四川盆地较有利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