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中求阳”是补肾阳方剂的重要配伍方法,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阴阳互根学说在肾阳虚证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全面阐述了“阴中求阳”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方剂应用特点,并收集古今文献记载的549首补肾阳方剂,应用Access表建立补肾阳方剂数据库。通过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揭示了补肾阳方剂中配伍补阴药物以“阴中求阳”的部分应用规律。1.临床应用指征古代“阴中求阳”之剂,主要用于阳气不足、肾精亏虚者,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阳痿为主要临床特点;而“纯阳益火”之剂,主要用于命门火衰、虚寒较著者,以小便频数、不思饮食、畏寒肢冷为主要临床特点。现代医家则不论寒之微甚,精亏与否,大凡肾阳不足之证,皆以“阴中求阳”之剂治之。2.补肾药物选择古今“阴中求阳”剂中之补肾阴药,皆以温润补肾填精之熟地黄(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为常用,意在既可滋阴补虚、填精益髓,又无寒凉伤阳之弊。古今“阴中求阳”剂中之补肾阳药,皆以附子、肉桂、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等为常用。其中附子、肉桂温阳之力峻,用以迅速恢复已失之肾阳;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之中兼可补肾益精,既可助附、桂温阳之功,亦寓“阴中求阳”之道。3.补阴药物比重现代治疗肾阳亏虚之证,应用“阴中求阳”之法者达90%以上,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方中补阴药的比重也由古方的20.50%提高至27.91%,剂量由24.40%提高到32.47%,反映了现代中医对于阴阳相生互化关系的高度重视。4.“阴中求阳”作用内涵肾阳是对肾中精气的热、升、动等属阳性功能之概括,肾阳亏虚的物质基础包含肾中精气的不足。因而治疗肾阳虚损之剂,在以辛热入肾之药物为主以补充加强其热、升、动之效能的同时,配入滋肾填精之品则更有助于肾中阳气的恢复以提高疗效。5.与“阴阳并补”之别“阴中求阳”与“阴阳并补”之剂皆以补阳药配伍补阴药为主组成,但方中药物的应用尤其是补阴药的选择有所区别。前者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甘温甘平之味,适宜于肾阳虚弱兼肾精亏虚或肾气不足者,以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阳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代表方如右归丸;后者适宜于既有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等肾阳虚征象,又有盗汗、午后潮热等肾阴虚表现的阴阳两虚证,故方中所用补阴药既有甘温益精之品,也常配伍甘寒滋润兼清虚热之味,代表方如地黄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