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xu20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RC-RC竖向混合结构是指主要由型钢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构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SRC-RC竖向混合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普通混凝土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各自优点。这种新型建筑形式既能满足较好的结构抗震性能又能减小建筑的造价,从而能够实现较好地将经济性能与抗震性能相统一。论文对Pushover分析和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基本功能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通过对8层(4个模型)和12层(5个模型)共9个SRC-RC竖向混合框架模型进行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竖向转换层所处位置不同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转换层所在层数与结构总层数的合理比值。通过分析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侧移曲线、极限层间位移角及塑性铰分布,探讨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梁柱截面参数情况下,采用SRC-RC结构,可使结构的极限水平承载力较RC结构大幅提高;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转换层所在层数与结构总层数的比值为1/3左右时,可以有效减弱竖向刚度突变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能够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在整个结构形成机构之前,能够出现充分的塑性铰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能够经受罕遇地震作用而不倒塌;由Pushover分析得出的结构构件塑性铰发展规律可以看,推覆过程中框架的中下部各层的梁端开始陆续出现塑性铰,并逐渐向上发展,最终因中部梁形成机构导致结构破坏;通过对比模型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塑性铰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塑性铰分布存在一定差距,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相比,在动力弹塑性分析下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分布数量得到增加且其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他文献
轻钢框架结构因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自重轻等特点,日渐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推崇,又因节能、环保等优点得到政府部门的肯定。正因为轻钢框架结构的诸多优点,在国外得到了的
在本文中修正的提出了建立在桁架+拱力学模型基础上的抗剪理论。具体分析了一般梁柱构件的抗剪机理,提出了其理论的和实用的抗剪公式;利用前述理论,结合高强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对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在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要求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要高,如何正确地评价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及其复合地基是一种全新的地基处理新技术,已应用于高速公路、民用建筑、港口、海堤等工程建设中,PCC桩在处理效果、工期、造价、环保等方面具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健康监测是目前工程界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通过长期的健康与损伤状态监测,获得结构不同状态的参数对结构进行反演分析和对比,判断其损伤状态,采用人工神经
大量风振、地震灾害现象表明,输电线路的破坏会导致供电系统的瘫痪,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建设、生活秩序,而且还会产生重大的次生灾害,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确保风振、地震作用下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已成为电力工程与土木工程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研究者的极大注意。 在本文中,以岗市—长江500kV输电线路湘江大跨越为工程背景,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型研究了该工程
本文通过两榀短肢剪力墙与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结合而成的大空间组合试件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分析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首先分析
本文研究了加筋挡土墙及土钉墙等土工加筋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目前常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结构物进行力与力矩的平衡分析,经过试算确定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及相应的最小安全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超高层建筑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的合理结构形式和动力响应计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巨型框架
现在建筑中室内柱角凸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观。由此设想,在高层钢结构建筑中,采用类似异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的异形截面钢柱,就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