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羌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q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羌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优秀文化,在今天仍然焕发光彩。羌笛是羌族特有的乐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同时羌族也是一个历经灾难和战乱的民族,进过长期的迁徙,从西北地区迁徙到了现今的聚居地,龙门山山脉沿线。羌笛也在羌族长年的迁徙征战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形制。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龙门山沿线,发生了8.0级汶川特大地震。这一场大地震使羌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顷刻间,北川羌族自治县被地震夷为平地,阿坝藏羌自治州在地震中损失巨大。除了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羌族精神文化上损失更为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修复。羌笛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在三年的实地调研和详实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羌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重探讨了地震后羌笛的传承和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分为“序言”“羌笛的形成发展与汶川地震前概况”“地震对羌笛的影响”“地震后羌笛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传承和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与启示”五章。论文第一章序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第二章描述了古代的羌笛、现代的羌笛、羌笛的制作、羌笛的吹奏方法、羌笛的演奏场合、羌笛的曲风及其成因和羌笛的社会功能,阐述和分析了地震前羌笛的传承人及传承方式、地震前羌笛的传承状况、地震前对羌笛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措施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第三章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传承人和传承方式的影响、对传承环境的影响、对羌笛制作的影响、羌笛文物、有声资料的损毁、对羌族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的影响以及对羌笛社会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地震给羌笛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地震后羌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等。第五章探讨和详细阐述了传承与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诸如通过商业旅游的介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地方法规保护、学校的教育等。最后简要分析了地震后羌笛传承和发展研究成果对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羌笛是羌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探讨羌笛的传承和发展,对羌族灾后文化艺术重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同时也对羌笛发展流变、曲风形成、传承方式和功能进行了系统深度梳理和阐述,具有一定艺术史价值。
其他文献
在世界范围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及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认识更加深刻,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和自然资源价值为核心的生态
介绍了一种扩大齿轮泵排量覆盖面的方法。通过CBN—E300系列齿轮泵和CBN—E2.75/^**系列齿轮泵的轮齿重合系数、单位齿宽排量的计算与比较,可知改变轮齿的齿高系数,可有效扩大齿轮
本文以缅甸东枝地区的汉语教育为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缅甸东枝地区的汉语教育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对缅甸东枝地区汉语教育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作为慢性病高发人群,老年患者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已成为了普遍现象。老人患者常多种疾病共存,服用药物的种类多、选择范围
电影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在任何一部电影中,对于节奏的把握都是整部影片至关重要的因素。《李米的猜想》正是由于导演曹保平对电影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的合理把握,综
多媒体结合TBL教学模式应用于牙周病学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强调以团队为基础共同学习和完成病案分析和讨论。配合使用多媒体,可对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加以直观演
英文原版电影是集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和文化载体,具有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多样、语音纯正的特点,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在形象的语境中获得语言知识,掌握交际方
利用2002~2003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从上市公司至其最终控制人之间股权控制链的视角,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性股东
以大同市域为例,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从地形、水源保护、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5个方面,对大同市域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要素评价,并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
<正>创新整合点(1)教学手段创新点:上课地点改到方便获取信息的信息技术教室,所有学生及教师,都能随时找到获取信息的多重路径。(2)教学方法创新点:应用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