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流变

来源 :伊犁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uzhe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动荡社会,外来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和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大转型时期不断地探索反思,寻求国家与个人的出路。零余者形象就是诞生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自现代作家郁达夫开始,一系列的零余者形象陆续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形象反复出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为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本文主要阐述自“五四”以来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零余者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审美意蕴的历史性梳理,来揭示这一形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作家笔下显现出的不同内涵。全文分为引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形象流变的文学史意义、结语这五个部分。其中引言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节集中介绍零余者的原型及演变过程。第二章包括四节,第一节通过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来描述五四时期的零余者形象,第二节以曾文清为例讲述困居在封建大家庭中的零余者形象,第三节讲述莎菲这个零余者形象理想的幻灭,第四节则以方鸿渐为例论述中西文化夹击下的零余者形象。第三章也由四小节组成,第一节描述王蒙笔下的倪吾诚在文化与革命中的零余处境,第二节以王朔笔下的都市顽主为例论述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无所适从的焦灼心态,第三节、第四节分别以邵景文、杨科为例讲述在经济浪潮下一步步走向沉沦的当代知识分子中的零余者形象。第四章以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论述点,揭示零余者形象流变的文学史意义。最后为结语部分,概括全文。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流变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零余者形象都是其所属时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其思想内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从五四时期郁达夫笔下那些孤傲与自卑,敏感与多疑,压抑与渴望的沉沦者,到困居在封建大家庭中的曾文清,从莎菲理想的幻灭到方鸿渐在中西文化夹击下的彷徨,从王蒙笔下倪吾诚的失落到王朔作品中顽主们的无所适从,再到邵景文的迷失与杨科的沉沦,这些零余者无法抵挡世俗的生存困境,在人生旅途中迷茫、犹豫不决,在社会的每一次转型面前,他们都很难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因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产生危机,而这些形象的自我认同危机有着不同的表现及原因,这些零余者形象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作者自身的编辑实践,对学术论文标题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如题不符文,不合学术论文标题规范,拖沓冗长,措辞不当,呆板教条、缺乏新意等进行了辨析。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MSC)。HSC在人体内有三个来源,分别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造
依托上海周康航大型居住社区项目工程,采用了首创的预制叠合保温体系外挂墙板。介绍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优点,并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了多种配套装备的研究
背景:我国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缺乏AMI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虽AMI的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死亡
<正> 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这时,一个女魔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
期刊
在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较为深入的分析了美国、法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演进过程和特点,最终在此基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本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后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
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高职院校与企业“
本文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切入点,探讨了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心理扶贫”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的
《塔楼》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183;伊根的畅销之作,本文以该小说为文本焦点,以创伤理论和修辞叙事批评方法为理论基础,分析作者在创伤叙事背后的交流目的以及由此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