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尽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推广了多年,但是全球每年仍有不少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可通过免疫抑制及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龄HIV感染儿童,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抗病毒治疗复杂、样本难以获得、管理难度大等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鲜见。目的1 了解我国HIV感染婴幼儿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2 了解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方法1 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1 日~2018年12月31日间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婴幼儿纳入本研究,收集患儿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基线及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2 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孕产妇报告数较高的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将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间研究现场中母亲在孕期没有得到有效药物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暴露新生儿纳入本研究,收集调查对象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出生后2、4、6周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 HIV感染婴幼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259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启动抗病毒治疗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 38.46%、25.10%、9.52%、46.94%、43.65%、7.94%和 0.00%,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8.10%、4.45%、53.06%、48.03%、14.29%、1.19%、0.00%。HIV感染婴幼儿基线肝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年龄≤1岁、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肝功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肝功异常明显改善,使用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克力芝或奈韦拉平)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肝功异常。基线甘油三酯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总胆固醇异常明显增加,使用含克力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基线血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中重度免疫抑制、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血液学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血液学异常明显改善。2 HIV暴露新生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100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HIV暴露新生儿出生2周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细胞、血小板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0.00%、9.89%、10.00%、14.00%、0.00%、2.02%;出生6周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9%、10.00%、20.00%、32.00%、0.00%、63.54%。出生6周后甘油三酯和血红蛋白异常的比例较2周明显增加,仅1例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发生≥3级异常,12例新生儿血红蛋白发生≥3级异常,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趋势与异常比例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 HIV感染婴幼儿抗病毒治疗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异常,启动抗病毒治疗后肝功及血液学指标明显改善,考虑与抗病毒药物使用后病毒抑制有关;启动治疗后血脂异常未改善,考虑主要受药物影响。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后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尤其是启动抗病毒治疗前生长发育状况不好及使用以克力芝为主的方案的患儿,及时发现血脂异常。2 HIV暴露新生儿出生后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2周时肝功异常率在0~10%,血脂异常率在10~14%,血液学异常率在0~2%。出生6周后仅谷丙转氨酶和血红蛋白异常率较2周明显增加,不除外受药物影响。建议HIV暴露新生儿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密切关注血脂及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