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无机氮、有机氮)以及不同施肥时间(2h、6h和72h)果树(枇杷、龙眼)和茶树对可溶性氮特别是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吸收规律,旨在揭示不同果树和茶树能否直接吸收SON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13C、15N双标记甘氨酸处理的枇杷、龙眼和茶树地下部的δ13C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和15N标记铵态氮、硝态氮处理;除龙眼在甘氨酸培养72h时13C增量略有下降外,供试果、茶树地下部中13C和15N的增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3C增量总体上低于15N;除茶树培养6h外,供试果、茶树地下部产生的13C和15N增量比在2h和6h时接近理论上的1:1值,且供试果、茶树地下部中13C和15N增量均明显高于地上部,表明枇杷、龙眼和茶树均具有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完整甘氨酸分子的能力。2、培养72h时,枇杷、茶树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量分别比甘氨酸态氮高13.56倍、7.37倍和10.69倍、4.57倍,龙眼对硝态氮、铵态氮的吸收量分别比甘氨酸态氮高25.51倍、13.77倍,供试果、茶树对甘氨酸态氮的吸收量均最低。供试果、茶树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枇杷、龙眼以及茶树、龙眼对甘氨酸态氮的吸收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一供试果、茶树对不同形态可溶性氮的吸收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3、枇杷、龙眼和茶树在三种可溶性氮处理中的15N增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供试果、茶树在不同氮素处理培养2h、72h以及6h、72h产生的15N增量差异均达显著及以上水平。茶树在培养初期(2h)对无机氮素吸收较迅速,一段时间后枇杷和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逐渐增加,龙眼对硝态氮的吸收逐渐增加。供试果、茶树在各个培养时间对可溶性无机氮的吸收量均高于可溶性有机氮,供试果、茶树在不同培养时间对不同可溶性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吸收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4、供试果、茶树对偏好的无机氮种类的吸收率随培养时间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对非偏好的无机氮种类的吸收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下降。甘氨酸态氮处理中,供试果、茶树对13C和15N的吸收率总体上均随时间增加而下降。茶树和枇杷地下部在不同培养时间对铵态氮的吸收率均高于龙眼,两者对硝态氮的吸收率总体上也高于龙眼,茶树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甘氨酸态氮处理中13C和15N的吸收率总体上较高。5、甘氨酸态氮处理中,供试果、茶树的地下部和地上部中15N的增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地下部的增量均显著高于地上部,且随时间增加逐渐从地下部转移到地上部;不同培养时间供试果、茶树地下部和地上部中15N的增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培养72h时,供试果、茶树的地下部中13C的增量也明显高于地上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供试果、茶树在培养72h时地上部中15N的比例均大于13C的比例,甘氨酸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中15N的向上传输效率可能高于13C。6、供试果、茶树的地上部和地下部中15N增量比均随时间增加明显上升,培养2h和6h时,龙眼地上部和地下部中15N增量比均最高;培养72h时,供试果、茶树中15N和13C的转移率高低表现为:枇杷(0.42)>龙眼(0.39)>茶树(0.37)和龙眼(0.26)>茶树(0.08)≈枇杷(0.08)。培养72h时,枇杷和龙眼中15N转移率较高,龙眼中13C转移率较高,甘氨酸在龙眼中的传输能力可能略高于枇杷和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