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土楼群的文化生态关系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发现永定县客家土楼厅堂内的供奉对象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特征。这与当地人强烈的“人鬼不同居”观念有关。其次,从土楼的厅堂到土楼群中的宗祠,在空间的扩展过程中,其原属角色在发生着转变:厅堂在土楼中的“圆心”地位,体现出其在家庭之间的凝聚性功能;而宗祠在土楼群中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其作为家族之间、宗族范围内的向心性,其中包蕴了从家庭到宗族、从生人到亡者、从现世到过去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在节日仪式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实际上,上述转变表现出了建筑空间与节日文化之间的契合与共生关系。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楼周围出现了大批混凝土小洋楼,这种变化较原来土楼群文化生态而言,则表现出厅堂的复制与宗祠外围建筑密度加大的新格局。虽然厅堂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了,厅堂原有的绝大部分功能却丧失了;而宗祠不仅数量没有变,围绕其的节日仪式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客家宗族精神却呈现出了一贯的稳定性。相对于土楼群的原有文化生态,新出现的厅堂“扩散”与宗祠“凝聚”,为本文从建筑空间关系与节日仪式之间的联系中,找到了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在土楼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客家宗族精神的延续性问题,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以其文化的民系(族)普遍认同性功能,及其在更大范围内所呈现出的独特性为底线。在永定客家土楼群文化生态关系中,所彰显出来的核心部分正是客家宗族精神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