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报》(1872-1949)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一纸风行长达77年,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其副刊《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副刊之一,创刊于辛亥革命前夕,终刊于上海解放之日,几与民国相始终。民国社会的政权更迭、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等在《自由谈》上渐次展现。
史量才经营《申报》22年间,以“史家办报”的精神,坚持独立的“报格”,加强新闻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企业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树立了现代商报的典范。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代表,史量才利用《申报》的舆论力量,抨击蒋介石政权“攮外必先安内”、对日“绝对不抵抗”政策,与蒋介石政权进行不屈的斗争。1934年史量才被刺,演绎了一曲“百万读者”对抗“百万大军”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蒋介石政权的不抵抗政策,史量才借《申报》六十周年报庆之机,大胆改革,以革命者的姿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引导大众舆论,树立起正义敢言的形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喉舌和主阵地。
黎烈文和张梓生任主编的三年时间(1932年12月1日-1935年10月31日),是《自由谈》最辉煌的时期。《自由谈》以“非同人刊物”的性质,“务以不违背时代潮流和大众化原则”为导向,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团结了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群英荟萃的文化舞台。
《自由谈》秉承了《申报》报刊文学的传统,开创了现代稿费制度的先河,为知识分子在获得经济上独立之后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阵地,各种副刊文体争奇斗艳,充分发挥了报刊文学的舆论功能和娱乐功能。
在蒋介石政权的黑暗统治下,《自由谈》冲破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织就的严密“文网”,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唤醒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开展广泛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批评,组织了广泛的文化论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开创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他们以文化精英的姿态引导民众关注社会事件,探讨社会问题,培育世界眼光,灌输科学精神,倾注人文关怀,为培育健康的都市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启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