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初诊MM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阐明FIB、D-二聚体、AT-Ⅲ在MM预后中的价值,为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65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FIB、D-D、AT-Ⅲ、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钙(Ca)、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酐(SCR)、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等临床病理资料。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FIB、D二聚体、AT-Ⅲ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3.分析治疗前FIB、D二聚体、AT-Ⅲ高、低值组在临床病理特征、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初诊MM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5例MM患者中,女性30例(46.2%),男性35例(53.8%)。发病年龄在32~87岁之间,中位年龄55.5岁。发病时的症状以骨痛最为多见。DS及ISS分期以II期和Ⅲ期为主。免疫分型Ig G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 A型。2.根据ROC曲线确定MM患者初次化疗前循环血中FIB、D-二聚体、AT-Ⅲ最佳截断值,分为高FIB(≥2.46g/L,43例)、D-二聚体(1.75ug/ml≥,23例)、AT-Ⅲ(≥83.75%,41例)组及低FIB(<2.46g/L,22例)、D-二聚体(<1.75ug/ml,42例)、AT-Ⅲ(<83.75%,24例)组。3.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患者的年龄、SCR、β2-MG水平偏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HB、PLT、ALB、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低D-二聚体组相比,高D-二聚体组患者的年龄偏高、ISS分期较晚、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免疫分型、HB、PLT、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与高AT-Ⅲ组相比,低AT-Ⅲ组患者的PLT、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免疫分型、PLT、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性别、DS分期、ISS分期、ISS分期、HB、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高FIB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FI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D二聚体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D二聚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AT-Ⅲ组(AT-Ⅲ≥83.75%)和低AT-Ⅲ组(AT-Ⅲ<83.75%)之间的PF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高D-二聚体组中位OS时间总体比低D-二聚体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FIB、AT-Ⅲ组和低FIB、AT-Ⅲ组之间的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均P>0.05)。8.在纳入研究的数据中,单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1.74ug/ml、ISS分期、SCR、β2-MG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性别、年龄、HB、PLT、ALB、LDH、骨髓瘤细胞比例、FIB≥2.46g/L、AT-Ⅲ≥83.75%与MM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B、ISS分期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MM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AT-Ⅲ水平的升高与高龄、肾功能不全、ISS分期较高等提示患者肿瘤负荷、预后较差的指标有一定相关性;2.FIB、D-二聚体升高的MM患者中位PFS时间缩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中位OS时间缩短。因此血浆FIB、D-二聚体在评估初诊MM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AT-Ⅲ在本组资料中与MM患者预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