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氮素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决定着土壤氮素有效性,并对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土壤团聚体对土壤中有机物质有着重要的物理保护作用,认识团聚体氮素矿化过程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可以揭示土壤氮素有效性动态特征及其变化机理。此外,土壤氮素矿化主要受水热条件影响,分析团聚体氮素矿化过程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以为土壤碳氮过程的预测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不同地点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氮素矿化及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不同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地对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1-2 mm粒级含量最低,草地和林地团聚体分布主要集中在2-7和<0.25 mm粒级。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农地土壤中2-7和1-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和各粒级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在所有研究地点的均值以林地较高,而草地和农地接近;而且土壤和团聚体碳氮含量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逐渐增加。(2)土壤中1-2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贡献率在农地、林地和草地均最低。农地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贡献率最高,而草地和林地土壤中2-7、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的贡献接近,并高于1-2 mm粒级团聚体。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农地土壤中2-7和1-2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贡献逐渐增大,而<0.25 mm粒级团聚体的贡献逐渐减小。(3)在20%~100%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和团聚体的硝化速率和氮素净矿化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显著增加,铵化速率则在60%田间持水量时最高。水分变化对土壤和团聚体氮素矿化速率的影响在林地较大、在草地较小,而且这种影响与研究地点有关。随着土壤质地由粗变细,水分变化对团聚体氮素矿化的效应增强。(4)土壤和团聚体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铵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对团聚体硝化速率和氮素净矿化速率的影响在林地较大,在草地较小,并且不受团聚体级别的影响。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温度对团聚体氮素矿化的效应增强。(5)不同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林地土壤中2-7和1-2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氮素矿化贡献较低,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贡献较高;草地和农地则与林地相反。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农地土壤2-7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率显著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的贡献率显著降低。在20%~100%田间持水量和10~30℃温度范围内,团聚体对土壤氮素矿化贡献率不受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