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膜移动床反应器(MBBR)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凭借其自特点及优势,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活性污泥法相比,MBBR具有负荷大、效率高、剩余污泥量少、无污泥膨胀等特点。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质指标体系不断严格,污水脱氮除磷问题成为了水污染控制中的热点,尤其是对于广东省的生活污水,它具有化学需氧量浓度不高,但总氮和总磷超标的特点。   本论文主要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一套特定的MBBR系统,进行去除COD、TN和TP的试验研究,并通过改变填充率、水力停留时间和水气比,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MBBR对污水中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优化出了反应器运行条件,为MBBR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在进水COD为200mg/L,TN为10mg/L,TP为2mg/L的情况下,考察各种条件下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在常温下,当反应器内填料总量增加时,系统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随之增加,在填充率为40%时为最佳条件,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94%,43.91%和49.33%。(2)研究水力停留时间对MBBR反应器的影响,发现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不断增长,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小时时,此时的COD去除率达到了91.35%,TN和TP的去除率则为50.26%和56.57%。(3)加大曝气量,促进水流紊动,有利于氧的传递利用,但气量过高又会导致氧利用率下降,水气比宜取1:18。(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pH是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当pH大于9或者小于5时,整个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大大下降。(5)该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稳定,当COD浓度从200mg/L突变到300mg/L甚至400mg/L时,系统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仍然能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TN的浓度从10mg/L突然增加到20mg/L和30mg/L时,反应器对TN的去除率也能达到40%左右;当TP的浓度从2mg/L增加到3mg/L和4mg/L时,系统对TP的去除率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下降了几个百分点。   实验还与广州沥滘污水处理厂的A/O工艺的处理能力作了一个对比,除了TP超标以外,COD和TN的去除效果甚至优于A/O工艺,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其他文献
2020年7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弘扬“西畴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
期刊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脱贫是“硬任务”.当前,云南省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学习和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号召.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期刊
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内容,以“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为新时代内涵的“西畴精神”,是以西畴县为典型代表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多次就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中共云南省委于2020年7月作出《
期刊
“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苦干、实干、加油干闯出的一种石漠化地区敢为人先、敢开先河、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西畴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也是决战脱贫攻坚的硬核
期刊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人类每天吸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包括生物气溶胶和生物性危害物质如内毒素。人类持续地暴露在生物气溶胶中,会产生发热反应、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导致肺炎、哮喘、鼻炎、结膜炎、荨麻疹、肺癌等疾病。因此评价生物气溶胶和气载内毒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并控制其浓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气载内毒素的采集和检测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比较常用的液体撞击法和鲎试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是高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旗帜,进一步学好用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
期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作.书中第十三个专题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
期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
期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伴随着这种科技创新的巨大进步,我们已经见证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巨大发展。在自然界中,生物分子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并吸附到材料的表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