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会引起恶心呕吐的副反应,导致患者顺应性差,治疗效果下降。阿瑞匹坦作为首个上市的NK-1受体拮抗剂类止吐药,具有专一性强、亲和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国外已上市的阿瑞匹坦制剂有意美胶囊(EMEND?)、阿瑞匹坦口服混悬液及福沙匹坦二甲葡胺注射剂等。其中,意美胶囊为固体剂型,对儿童或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使用不便;阿瑞匹坦口服混悬液需临用现配,在临床使用上繁琐复杂,顺应性差;福沙匹坦二甲葡胺注射剂辅料含吐温-80,易引起过敏反应。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研究阿瑞匹坦胶囊制剂,该制剂原研采用纳米晶体专利技术,仿制存在技术难度与技术壁垒,一致性评价具有挑战。阿瑞匹坦为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Ⅳ类药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亟待研究一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规避原研胶囊制剂的技术壁垒,解决阿瑞匹坦的低溶解度和低渗透性问题。自微乳作为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可有效解决阿瑞匹坦的低溶解性和低渗透性问题。本研究通过筛选和优化建立了能将阿瑞匹坦递送至血浆及脑组织的自微乳口服递药系统。以优化后的阿瑞匹坦口服自微乳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制剂特性及稳定性研究;在体内进行口服吸收机制初步探究,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和脑组织分布研究,与上市制剂EMEND?比较,以期获得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及脑组织浓度显著增加、成分安全、临床顺应性好的新型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制剂。方法:1.阿瑞匹坦自微乳体系的建立通过溶解度试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试验及辅料配伍试验对阿瑞匹坦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考察阿瑞匹坦在各辅料中的溶解性、各辅料的相容性及制备自微乳的各项条件。利用辅料配伍试验确定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种类,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助表面活性剂种类,通过响应面-星点设计法确定油相比例及Km值,根据加速试验结果筛选稳定剂种类和用量。初步建立阿瑞匹坦自微乳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2.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给药系统的体外特性研究对阿瑞匹坦自微乳递药系统进行表征,包括外观性状、粒径大小及分布、差示扫描量热、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并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利用释放试验和脂解动态模型,考察阿瑞匹坦自微乳的稳定性和载药情况。3.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给药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阿瑞匹坦自微乳为口服液体制剂,以性状、含量、分层现象及有关物质为其稳定性考察项目。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强光照射试验、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4.阿瑞匹坦自微乳在大鼠胃肠吸收的研究建立肠灌流液、胃灌注液中阿瑞匹坦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对SD大鼠进行胃灌注试验、肠灌流试验和淋巴转运抑制试验探究阿瑞匹坦自微乳和阿瑞匹坦原料药的胃肠吸收情况,初步探究阿瑞匹坦的口服吸收机制。5.阿瑞匹坦自微乳在小鼠体内药学行为研究以EMEND?为参比制剂,对比研究经口服给药后,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在昆明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和脑组织分布情况,并计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1.研究阿瑞匹坦自微乳体系的建立,溶解度试验和辅料相容性试验确定以GTCC作为油相,以RH-40/TW-80=1:1作为表面活性剂;当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时,伪三元相图自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星点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处方中Km值=1.50,油相比例(%)=11.67%时,形成的微乳包封率最高、透光率最大、乳化时间最短;稳定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稳定剂为p-214且用量为5.00%时,其产生的杂质含量最少。2.阿瑞匹坦自微乳样品澄清透明,流动性较好,其粒径为24.67±0.014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62±0.003,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样品粒径小,可形成纳米乳,分布范围窄且分布均匀;差式扫描量热、傅里叶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表明阿瑞匹坦分子被包裹于微乳中液中,呈无定型状态;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下,大部分阿瑞匹坦以微乳液液滴形式存在,少量以游离态分子存在,且阿瑞匹坦自微乳在不同生理p H下载药情况良好;体外消化试验结果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经胰脂肪酶消化后,仍对阿瑞匹坦有增溶作用。3.阿瑞匹坦自微乳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10天,加速条件(温度25℃±2℃、相对湿60%±10%)下放置6个月,以及长期条件(温度6℃±2℃、相对湿度75%±5%)下放置9个月,稳定性良好。4.胃灌注试验结果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和阿瑞匹坦原料药体系在大鼠胃内均有吸收,吸收存在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且阿瑞匹坦自微乳吸收百分率显著高于阿瑞匹坦原料药体系;肠灌流试验结果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和阿瑞匹坦原料药体系在小肠和结肠中均有吸收,阿瑞匹坦自微乳吸收率显著高于阿瑞匹坦原料药,且两种制剂在各肠段吸收大小与生理p H环境无明显关联;淋巴转运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给药后,其在大鼠体内AUC值是经淋巴抑制后AUC值的4.21倍。5.以EMEND?为参比制剂,对比研究阿瑞匹坦自微乳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行为,单次口服给药后,阿瑞匹坦自微乳的AUC(0-36h)=135.34±0.25μg.h/m L,EMEND?的AUC(0-36h)=93.24±0.13μg.h/m L,小鼠脑组织分布研究显示,阿瑞匹坦自微乳经口服给药后较EMEND?能更多更快的到达脑部,其在小鼠脑组织中阿瑞匹坦的Cmax是EMEND?的1.28倍,与EMEND?相比具有更高的脑组织浓度。结论:为解决已上市阿瑞匹坦口服制剂临床顺应性差,提高阿瑞匹坦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脑组织浓度,本文通过对阿瑞匹坦自微乳处方进行筛选和优化,成功建立了一种具有高生物利用度和高脑组织浓度,且临床顺应性良好的阿瑞匹坦自微乳口服给药体系,并初步探究其在体内的吸收机制。该体系较上市制剂EMEND?,其血浆AUC(0~36h)值为EMEND?的1.45倍,各时间点阿瑞匹坦自微乳在小鼠脑组织中阿瑞匹坦的浓度均高于EMEND?,其Cmax是EMEND?的1.28倍,与EMEND?相比具有更高浓度的脑组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