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电极耦合强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底泥中传统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与卤代芳香抗菌剂三氯卡班(TCC)为代表的新兴有机污染物普遍共存,抗菌剂能够抑制土著微生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底泥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为了强化PAHs等持久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通过引入分离获得的TCC降解菌优先脱毒TCC,构建微生物-电极耦合强化修复系统,实现底泥中PAHs与TCC的协同强化去除。同时结合不同体系的产电效能,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特征,揭示微生物-电极耦合系统强化修复污染底泥的微生物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接种TCC降解菌株Ochrobactrum sp.TCC-2,耦合体系中的TCC得到了有效去除,128天的去除效率高达77.2±1.62%,大约是对照组的4.4倍。同时,TCC的有效脱毒促进了底泥中PAHs及上覆水体中TOC和TN的去除。经过128天的处理后,菲等六种PAHs在耦合体系中的去除率与对照相比提高了7-30%。SMFC的产电效能因底泥中TCC的存在受到了抑制,而降解菌株TCC-2的添加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反应结束后,三组反应器阳极电势的差异也证明了耦合体系中复合污染底泥的微生物修复效果最为显著。16S rRNA基因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引入的电极和降解菌对于底泥中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结构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Paenarthrobacter和Desulfobulbus等功能菌属相对丰度的变化是导致不同处理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去除效率及产电效能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以Chlorobium为代表的发酵细菌和以Terrisporobacter为代表的产电细菌共存于SMFC体系的阳极区域,完成大分子有机物的代谢过程,并将此过程中获得的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输出电能。TCC降解菌TCC-2虽然在修复过程中逐渐流失,但其通过改变土著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维持了SMFC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微生物-电极耦合系统对于河道底泥中有机与常规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表明其具有深度净化污染底泥的工程价值。
其他文献
以过硫酸胺(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插层聚合法制备了蒙脱土/海藻酸钠接枝丙烯酸(MMT/SA—g—PAA)高吸水性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
本文主要关注英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形成。众所周知现代版权制度的标志性事件为1710年《安妮法》的颁布,本文通过将《安妮法》置于17、18世纪中期的英国版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分析《安妮法》颁布的前因后果,本文再聚焦《安妮法》之后的“书商之战”,对于这段特殊时期的政治领域及司法领域的探究,观察版权制度的核心权利的转变。“书商之战”对于英国版权制度的影响力可以表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的司法判例及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企业运行大多靠亲情,“人治”色彩浓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失效,严重影响企业持
根据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
本文在1996-1997年河北吴桥实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对不同氮水平作不同生长期土壤无机氮的季节和剖面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此探讨Nmin推荐施肥技术指标。
科技部网站日前公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国家高新区要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引领辐射力和国
利用某污水处理厂的带填料生物处理系统,对带填料悬浮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曝气池进行控制试验研究,并对试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对溶解氧的控制,可形成后置的生物反硝化作用功能区。
本文以兖州站和曲阜东站为例对同城分站布局下既有普通铁路和新建高速铁路乘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合个案,给了普遍认可的规律方面的一些量化指标。
目前,燃煤锅炉多采用多种非设计煤的混烧的方式,这样就容易造成系统的不稳定。非设计煤的混合使用还容易造成锅炉内结渣的程度加深。捞渣机排渣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大型电站锅炉
患者男,23岁,因不慎摔倒致脑震荡入我院脑外科治疗,入院后第15天,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体温达39℃,体检无异常发现,予物理降温无效,后改用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滴注,体温稍有下降,但于数小时后复又增高,持续在39~40.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