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别从土壤和杜鹃花根部分离了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杜鹃类菌根真菌(EMF)。通过接种草莓和越橘两种小浆果植物宿主,分别筛选到了一株极易人工培养的丛枝菌根真菌和5株杜鹃类菌根真菌。利用简单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分离的菌根真菌做了初步的鉴定分析。并且,通过接种草莓宿主,对分离得到的丛枝菌根真菌的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土壤里分离出一株易人工培养的丛枝菌根真菌,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Penicillium pinophilum,并基于其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使用该菌在‘章姬’草莓上做了接种实验研究其促生作用。实验中,比较了两种类型接种物—土根类型接种物和鲜菌丝类型接种物的作用效果,同时以未接种的植株作为空白对照。接种60天后,检测了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及菌根侵染率。对于每个处理,分别在接种60,80,100天后调查了其根、茎、叶以及全株的鲜重、干重和氮、磷、钾的含量情况。结果表明,丛枝菌根(AM)的形成明显改善了草莓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促进了宿主植物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但对于钾元素的吸收影响不大。同时,由于鲜菌丝接种物的侵染率更高,故其作用效果要好于土根类型接种物。这是在中国首次报道了接种P.pinophilum在草莓上形成丛枝菌根,并且由此明显改善了宿主植物的生理特性。另一方面,本研究从映山红和金达莱两个多年野生杜鹃花品种中分离得到了25株内生真菌。用它们侵染“北丰”和“北蓝”两个越橘品种。一个月后,经显微观察发现有5株内生真菌能够在宿主植物根表皮细胞内形成典型的杜鹃类菌根结构。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此5株真菌经进行了的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通过“十字格线交叉法”测定了这5株杜鹃类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为3.8%-51.3%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