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治理转向区域联防联控。在各项政策举措的推动下,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环境治理的预期目标相比,我国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依然常年居高不下,重污染天气、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新常态”,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亟待取得突破性进展。鉴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提升空气质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目前,学术界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就研究地域而言,主要聚焦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从研究时段而言,较多关注某一特殊事件或某一次重污染天气的空气质量情况;但针对严寒气候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针对严寒气候区城市空间和空气质量两者关系的研究更为匮乏。寒地城市受到地域气候影响程度较大,冬寒夏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空气质量呈现冬季差、夏季优的显著差异,尤其冬季供暖期煤烟型污染极其严重。与此同时,寒地城市分布着大量的重工业型企业,其中哈尔滨、沈阳、长春等老工业基地,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作为中国城市化率较高的严寒地区,人口聚集导致城市用地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量急速增长,交通污染也逐渐成为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要素。总体而言,寒地城市空气质量在煤烟型污染、工业型污染和交通型污染的三重压力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以寒地城市为研究区域,遵循“发现问题-问题解析-规划应对”的思路展开研究,以期为改善寒地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寒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寒地城市特征,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对空气质量和城市空间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空气质量调研和城市空间调研,其中,空气质量调研包含空气质量变化规律调研、空气质量指数实测和重点污染源实地调研,城市空间调研包含城市发展历程调研、城市用地调研和城市空间形态调研。基于调研结果,总结空气质量视角下哈尔滨城市空间的现状问题。其次,进行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空气质量影响分区风险识别。识别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空间分析、空气质量影响分区、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和城市风险区类型识别。空气质量空间分析包括现状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和理论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通过现状空气质量插值分析、空气污染源理论影响范围分析,利用自然断点分析、相交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哈尔滨四个空气质量影响分区,并针对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展开分析。基于空气质量影响分区结果和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将哈尔滨市划分为4个大类风险区、25个中类风险区和41个小类风险区。再次,深入到街区尺度,对哈尔滨市4个大类风险区、25个中类风险区和41个小类风险区展开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包括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包括用地比例、用地类型、用地布局和用地集中度的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包括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分析,通过对大类风险区、中类风险区和小类风险区进行逐层推进式的分析,总结出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基于空气质量提升的城市空间规划应对体系。应对体系包括城市空间的管控等级界定、城市用地的规划优化策略、空间形态的规划应对策略和规划保障实施策略四个方面。管控等级界定基于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规律,对哈尔滨市进行管控等级划分。城市工业用地的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城市用地的重点管控范围界定、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绿地的规划优化策略。空间形态的规划应对策略包括空间形态的重点管控范围界定、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其它空间形态要素的规划应对策略。规划保障实施策略包括政策保障、实施机制和治理机制三方面内容。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以严寒气候为背景,致力于明确城市空间与空气质量的影响规律,探求提升寒地城市空气质量的规划路径。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也将为寒地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的规划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便携设备日益普及,图像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如何利用计算机充分获取并理解图像信息,一直以来吸引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理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视觉的经典研究问题,例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均取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功;而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受此启发,学者们逐渐将目光转
自大数据概念被提出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应用界所面对的数据量已经逐渐增长到TB、PB甚至EB级。对于如此级别的数据量,线性时间复杂度算法的执行时间也变得不可接受。因此,理论界提出了亚线性算法的概念,从复杂性的角度在根本上解决了大数据计算时间开销过大的问题。本论文挑选了若干比较重要的近邻问题,对其设计了亚线性算法,并以严密的分析证明了这些算法的亚线性时间复杂度。
目前,我国公共建筑多采用集中空调冷水系统来进行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这类公共建筑物中,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很大,而其中的供冷水系统能耗又是空调系统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优化运行的方式降低其能耗,一直都是节能领域的热点课题,其中不乏对系统中冷水机组和水泵等各设备的优化运行研究。然而,系统中各设备在进行自身的优化运行时,相互间的耦合作用会对总体节能效果产生影响,只有考虑系统的全面优化,才能获
主要由检修作业机构、液压系统及机电控制系统等组成,通过中心主平台主立柱的举升和两个侧平台水平变幅臂的左右伸展、侧立柱的上下举升,平台横向作业范围可达轨道中心线以外5m的距离,最高作业范围可达距轨面9m高度的区域,侧平台可避开接触网导线,且与接触网距离达到安全规定要求。在复线隧道作业时,亦能控制两个侧平台左右伸展距离不超限界,满足对不同线路隧道上部断面检修作业的需求。
现行的人防工程设计规范还是2005年发布的,其中对型钢混凝土梁截面设计无相关的条文规定,这影响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带来风险隐患。从人防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入手,重点介绍了结构需抵抗的爆炸动荷载特点、等效静荷载法和材料的动力性能,对型钢混凝土梁在人防爆炸动载下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计算做些研究,以推动型钢混凝土构件在人防工程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非侵入式癌症治疗方法,适用于个体化精准治疗。光动力疗法的计量化实施需要能够精准地测量光敏剂以及氧分子在组织内的分布与剂量,钆(Gd3+)配位卟啉光敏剂不仅保留了卟啉的光敏性,同时具备磁共振造影增强功能与氧传感能力,利用此功能可以实现光敏剂的可视化检测以及组织氧浓度的监测。因此,钆卟啉极具成为光动力疗法用光敏剂的潜力
镁合金由于具有六方晶体结构的特点,在室温变形条件下独立的滑移系少,导致室温塑性低,变形加工困难,这已成为阻碍镁合金材料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由于缺少足够的独立滑移系,孪生变形成为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HCP)金属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变形方式。对镁合金孪生变形机理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发展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对于优化塑性加工工艺及研发具有高成形性能的镁合
轻质的Ti2AlNb合金被认为是航空航天发动机减重的理想高温结构材料,在600~750℃有望取代镍基高温合金,但高温力学性能不足限制了该合金的进一步应用。鉴于此,本文以提高Ti2AlNb合金的力学性能为目的,采用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原位自生(Ti,Nb)B/Ti2AlNb复合材料,利用SEM、TEM、EBSD、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原始粉末状态、烧结工艺、增强体含量及锻造变形对复合材料
开关电源在电子系统中承担电压隔离变换和功率传递等任务,高可靠开关电源是保障其它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剖面,如何在开关电源设计和样机研制阶段准确地评估其可靠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是开关电源厂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技术问题。目前,开关电源电热仿真分析无法准确描述随电源工况变化的元器件应力,元器件寿命预测对开关电源工作剖面考虑不足,可靠性建模忽略开关电源性能退化及其不确定因素
氯因其杀菌高效、稳定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在饮用水处理中已有百余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为供水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氯消毒能够有效灭活绝大多数病原菌,但部分细菌对氯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甚至在余氯存在的条件下仍能生长,这部分细菌被称为耐氯菌。近年来,我国南方某市饮用水厂中多次发生季节性菌落总数超标风险,均由耐氯菌引起。部分耐氯菌具有致病性,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