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尽管如此,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仍未摆脱低价格低质量的定位,出口产品价格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线之下,而出口产品质量也位于世界质量阶梯的低端位置。为转变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高质量和高效益也就意味着要提高出口价格和出口质量,出口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也就意味着要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由此引发对出口价格、出口质量和企业生产率三者间影响机制的思考。本文在理论模型中以生产率和出口质量双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基石,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出发,分析出口产品价格、出口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率三者间的影响机制,提出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个方向相反的效应机制:生产率效应和质量效应,质量差异不同的产品,生产率和出口价格之间的关系不同,就此作出相应的假设。在实证部分采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使用Olley-Pakes(1996)方法测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施斌展(2013)提出的在产品层面的反推法估计产品出口质量和未经质量调整的出口价格,最后,基于Kruger与Verhoogen(2012)建立计量模型,并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法验证理论预期。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内容大致如下:在第一章绪论中,将系统地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和方法,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在第二章中,将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提出相应假设;在第三章中,将描述我国出口贸易、出口价格和出口质量的现状;在第四章中,介绍本文实证检验的模型框架,并对经验数据和变量构建进行了说明;在第五章中,基于实证检验的模型框架对第二章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在第六章中,将展开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并对第五章的假设检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在第七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企业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关于生产率和质量双重异质性的已有文献侧重于研究出口决策、出口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出口“门槛”以及出口质量水平等问题,围绕出口价格、出口质量和生产率这三者间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而且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中国整体或者不同贸易方式下企业的出口定价行为展开探讨,较少有学者从产品层面出发,剖析不同质量差异的产品其出口定价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在均衡条件下推导得出出口价格、出口质量和生产率这三者之间作用机制,将基于生产率和出口质量双重异质性下出口价格和生产率关系的理论研究和Johnson(2012)区分异质品和同质品的理论推导相结合,发现对具有不同质量差异的产品来说,企业生产率对出口价格的作用方向不同,并建立计量模型采用我国的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第二,以往文献中大多使用出口单位价值法测度出口质量,但是由于出口单位价值中还包含市场竞争等非质量信息,会影响计算结果,导致误差的存在,因此本文则基于施斌展(2013)提出的产品层面的反推法估计出口产品质量,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尽管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做出以上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研究能力的有限,本文并未在行业层面上分析企业出口定价行为。不同出口贸易方式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定价策略,由于加工贸易所从事的是对进口国原材料、中间品的加工、装配活动,对外商的依附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出口价格波动较大,并且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企业生产率的要求相对较低。再者,由于加工贸易是对来自国外的原材料或者中间品在国内进行了加工或者装配,其产品质量的提升受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约,出口企业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因而本文中没有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定价行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