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北京金融发展迅速,并一直保持着首都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随着2009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局,北京的“金融立市”战略在经历几年的徘徊和迷惘后再度掀起人们的关注。虽然北京的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位于国内前列,但在北京市内部各城区县之间,经济金融发展的差距明显扩大。这种金融发展的失衡必然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出发,提出金融资源在地域运动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侧重研究了北京各区县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和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确定了北京区域内正负金融增长极及其作用力的变化、测度了北京金融资源区位流动的影响因素等。全局Moran指数分析表明,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金融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二元结构,金融发展的热点地区一直在城八区,而盲点区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和周边区县。北京市金融业的起飞给各区县带去的效益是非均衡的,并且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但是,自2008年以来,这种“马太效应”开始减弱,各区县的金融发展差距趋于变小。局部Moran指数分析表明,虽然HH和LL型区县有所变动,而且辐射效应逐渐变弱,但是整体而言,在2001~2009年,以西城区为中心的正向增长极效应和以怀柔为中心的负向增长极效应已经形成并较为稳定。运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发现,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工业增加值、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四个因素中,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对北京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具有正向作用。而工业增加值、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三个因素则对北京区域金融发展具有负向作用。具体来看,北京地区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增加1%,以金融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例衡量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将增加0.064个单位;工业增加值、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每增加1%,分别会导致金融发展水平降低0.007、0.0135和0.0138个单位,而且各区县财政支持金融发展的作用并不显著。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引导金融资源在各区县合理配置,强化区域金融联动。第二,从各区县资源禀赋出发,实现区域金融错位发展。第三,逐步减少为吸引金融资源流向本区县的各种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