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多合并心房纤颤(房颤),现阶段治疗该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瓣膜置换同期施行改良迷宫术。但是仍然存在术前心功能较难评估,术后房颤复发、易合并有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问题。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术前心功能水平是术后早期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术前心功能水平可以预测患者预后。目前患者术前心功能评价一般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以及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但是上述指标存在主观性强、人为因素影响大、存在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等不足,易造成对患者心功能评估的偏差。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准确、易行的评估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术前心功能水平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改良迷宫术是治疗心房纤颤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同时伴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术前适应征不易把握、术后早期复发率偏高等不足仍然制约着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与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指标,而对于可能有预测意义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生物因子研究的深入,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被多数学者所重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半衰期为(60-120min),主要由心房和心室分泌。当心脏受到牵张刺激时,前、后负荷增大,心肌细胞、心脏纤维母细胞被拉伸、损伤,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远端的人类BNP基因被激活,表达由134个氨基酸组成的脑钠肽前体原。脑钠肽前体原再脱去部分氨基酸N端信号肽成为BNP前体(proBNP)。 proBNP在分泌过程中经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 furin)裂解为有生物学活性的BNP和无生物学活性的NT-proBNP(如图一)。BNP、NT-proBNP最终与血液中的脑钠肽受体结合后经肾脏代谢,具体机制尚未明确。BNP具有利钠、利尿、松弛血管平滑肌、减轻心脏前负荷、松弛心肌,抑制交感神经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心衰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诸多方面。NT-proBNP虽无上述作用,但是NT-proBNP具有比BNP更强的稳定性、更长的半衰期(60-120min),使得NT-proBNP在心血管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NT-proBNP是重要的生物学指标,对心能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房颤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NT-proBNP对心脏瓣膜置换并改良迷宫术围手术期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与改良迷宫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相关研究较少。目的:动态检测心脏瓣膜置换同期改良迷宫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研究NT-proBNP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改良迷宫术围手术期心功能评估以及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98例心脏瓣膜置换同期改良迷宫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等指标,于术前1天、术后1h、术后第1、2、3、4、5、7天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术后随访3月。分析围手术期NT-proBNP浓度变化趋势,术前NT-proBNP浓度与心功能、LVEF、LAD的关系、NT-proBNP浓度与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1)NT-proBNP浓度在心脏术后1h与术前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达峰值,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二天开始下降、第3天仍高于术前,术后第4天略低于术前,术后第7天低于术前,术后第2、3、4、5、7天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与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p<0.05),术前LVEF与NT-proBNP浓度呈负相关。3)术前NT-proBNP浓度与术后房颤复发、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术后房颤复发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窦性患者。结论:1:术前血浆NT-proBNP浓度能够反应心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2:术前血浆NT-proBNP浓度高的患者术后易复发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