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语篇分析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语言分析的新分支——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者认为语篇是带有意识形态意义的语言选择的结果,所以他们致力于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当今,越来越多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者对媒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新闻语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例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份报纸中的新闻语篇进行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人们的观点和认知的影响,以期为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增强其影响力提供一定的启示。基于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李普曼的大众传播理论,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各十篇有关人民币升值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语篇分析,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确认这两份报纸中的新闻语篇在语篇表现上的主要区别并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描写、阐释和解释。在描写阶段,作者从所选择的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及物性分析以及情态三方面进行研究;在阐释阶段,作者从新闻来源和报道方式以及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的角度对所选取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在解释阶段,作者从特定的制度、形势和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来解释影响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环境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语篇分析研究结果总体一致,但本研究发现,在词汇选择、情态以及新闻来源三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第一,两份报纸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以及两国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第二,从情态的角度来看,《纽约时报》中的新闻语篇相对来说更加灵活地运用了高值和低值情态动词,使其新闻报道的语气既强势又不失温和,而《中国日报》中的新闻语篇倾向于更多地使用中值情态动词;第三,两份报纸倾向于选择最能支撑它们各自观点和立场的新闻来源。这些差异说明经济新闻语篇并非绝对公正、客观,它们多多少少都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本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传统上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着重于研究政治问题,而很少涉及经济新闻中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地对人民币升值这一经济事件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文章;其次,本研究证明了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既适用又有效。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各自的代表性报纸《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人民币升值事件的相关报道,揭示了不同新闻语篇中表现出来的新闻报道者不同的意识形态;第三,本研究显示,为了避免外国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误导,读者在新闻阅读过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的批评意识;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也给中国新闻媒体提供一定的启示:中国新闻媒体要更加注重广泛深入地在国际场合宣传自己的政策及其政策的合理性,以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