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湛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水平;明确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类型与水平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探讨主动外排机制与耐药性的关系;阐明外膜孔蛋白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缺失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92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系统鉴定。
2.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1)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临床分离株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2)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6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表型确证实验纸片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2)三维试验测定β-内酰胺酶;
(3)IMP-EDTA 纸片协同试验初筛金属β-内酰胺酶;
(4)双纸片氯唑西林协同法检测 AmpC β-内酰胺酶。
4.SDS-PAGE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蛋白。
5.PCR扩增bla<,IMP>、bla<,VIM>和oprD2基因。
6.外排泵抑制剂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动外排作用。
【结果】
1.经生化反应等系统鉴定,从湛江地区分离出92株铜绿假单胞菌。
2.9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敏感性较高的6种抗生素依次为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其敏感率分别为92.4%、69.5%、67.4%、67.4%、66.3%、65.2%。耐药性较高的5种抗生素依次为头孢西丁、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耐药率分别为100%、100%、97.8%、78.3%、56.5%。
3.琼脂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生素的MIC,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92.4%,其次是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64.1%、64.1%、61.9%,耐药性最高的为头孢噻肟,耐药率为77.2%。这两种方法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无统计学意义。
4.9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单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有8株,阳性率为 8.7%;单纯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的菌株为16株,阳性率为17.4%;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为1株,阳性率为1.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有10株,阳性率为10.9%。
5.外膜蛋白(OMP)图谱分析表明,亚胺培南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46ku孔蛋白缺失或表达降低。部分耐亚胺培南菌株在50ku条带处增强。
6.16株耐亚胺培南菌株PCR扩增结果:13株oprD2基因发生突变,占81.2%,bla<,VIM>基因、bla<,IMP>基因检测均为阴性。
7.耐喹诺酮类菌株加外排泵抑制剂后,部分菌株对喹诺酮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
【结论】
1.K-B法和琼脂稀释法对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表明,湛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较严重,且多重耐药菌株分布较广泛。
2.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株发生率较高,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严重,且同时存在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
3.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孔蛋白缺失或表达降低与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关。
4.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与主动外排系统有关。
5.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基因突变并非产bla<,IMP>、bla<,VIM>基因是该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