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蹄蝠幼蝠声波发育及发声学习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信号是动物声通讯的重要交流载体,发声动物在出生后会经历声信号的发育进而形成一系列声音用于社群交流。同时,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的声音发育及发声学习研究能够系统的揭示动物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为解决人类语言起源与进化这一难题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早期有关动物声波发育及发声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鸟类,然而,相比于鸟类,哺乳纲的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与人类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部分翼手目动物表现出与人类口语直接相关的发声学习和语音转换等行为。因此,对于翼手目声波发育及发声学习的研究,可扩充哺乳动物语言研究的行为学证据,为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论文选择翼手目(Chiroptera)、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声波采集实验和室内回放实验,开展中蹄蝠幼蝠声波发育及发声学习的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中蹄蝠幼蝠能够发出多种类型的隔离声波,其中下调频型、拱形调频型、上调频型隔离声波的声学参数随个体发育而变化。与频率相关的参数(峰频、能量25%处频率、能量50%处频率、能量75%处频率、最小频率、最大频率、带宽)随发育显著升高(linear mixed-model analysis,LMMs,all P<0.001)。上述三种单音节隔离声波随幼蝠发育,与成蝠对应的交流声波间欧氏距离逐渐降低,单音节隔离声波逐渐趋于成蝠交流声波中的对应类型。随着幼蝠发育,以单音节为主的隔离声波通过音节间的融合,逐渐变化为成蝠交流声波中的组合音节。其中,不同类型单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显著降低(Kruskal-Wallis test,P<0.001,df=9),并且1日龄和28日龄幼蝠单音节隔离声波之间的间隔时间具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P<0.001)。在发育早期、后期及成体中,不同类型的组合音节间判别(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成功率为58.3%,显著高于随机判别率(12.5%,binomial test:P<0.001)。中蹄蝠幼蝠隔离声波中的上调频型音节,在1日龄幼蝠中声谱形状稍有差别。对于上调频型音节声波参数,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主成分,对两个主成分的判别分析(DFA)显示10只幼蝠上调频型音节间判别率达71.2%,显著高于随机判别率(10%,binomial test:P<0.001),较高的判别得分暗示着中蹄蝠上调频型隔离声波携带有明显的个体标签。中蹄蝠幼蝠在4日龄时产生早期回声定位声波,随着幼蝠发育,回声定位声波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逐渐降低,峰频和FM组分带宽逐渐升高。40日龄幼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成蝠回声定位声波间存在显著差异(permutational analysis of variance,PMANOVA,df=1,F=15.729,P<0.01),其中,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与成蝠无显著差异(independent sample t-test,all P>0.0125,Bonferroni correction),在峰频和调频组分带宽上与成蝠具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test,all P<0.0125,Bonferroni correction)。发育后期幼蝠回放实验表明,低频回放组幼蝠回声定位声波回放过程中峰频呈下降趋势,高频回放组、正常回放组、无回放组也在波动变化中峰频略有降低。四个实验组在回放前和回放30天时回声定位声波的峰频比较中均具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test,all P<0.05)。对于发声频率较高的震荡型调频(oscillatory frequency modulation,OFM)类型交流声波回放实验表明,低频声波回放和高频声波回放都会影响幼蝠OFM类型交流声波中低频型、高频型声波发出比例:低频回放组幼蝠倾向于发出更多低频叫声,高频回放组幼蝠倾向于发出更多高频叫声。正常回放组和无回放组幼蝠OFM类型交流声波低频型、高频型声波发出比例无明显变化。在回放实验的最后阶段,低频回放组、高频回放组与无回放组、自然组在OFM类型声波低频型、高频型声波发出比例上具有显著差异(chi-square test,all P<0.05),正常回放组与无回放组、自然组间则没有显著差异(chi-square test,all 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中蹄蝠幼蝠隔离声波类型多样,随发育其声学参数产生变化并逐渐趋于成体交流声波类型;首次发现隔离声波在发育过程中存在音节间的融合现象;并推测上调频型隔离声波能够编码幼蝠个体信息便于母蝠识别;幼蝠回声定位声波与隔离声波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育轨迹;通过发育后期幼蝠回声定位和交流声波的回放实验暗示其具有发声学习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翼手目声学研究增加了行为学证据,在丰富哺乳动物声音发育及发声学习研究的同时,进一步证实了翼手目可作为哺乳动物语言研究的模式类群。为后续的同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环境化学物质对于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DBP)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属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聚氯乙烯的增
研究目的:观察黄连提取物小檗碱对小鼠慢性视网膜光损伤的治疗效果,探究P2X7R在小檗碱缓解慢性视网膜光损伤小鼠中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方法:1.小檗碱对慢性视网膜光损伤小鼠
新公共管理浪潮席卷全球,以合约制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外包实践依然如火如茶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成为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不二之选。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探索地
目的:观察四参汤治疗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提供选方、用药依据;同时观察四参汤对慢性心衰患者甲状腺激素水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且不能被有效治疗的真菌疾病。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干燥隐球菌菌体及其担孢子,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并侵染免疫
植被物候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最敏感的综合指示器,是研究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间关系的重要资料,它动态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是气
髓系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损害的第一道防线。这些髓系吞噬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生命周期较为短暂,需要前体
目的探讨部分游离胸大肌肌束填充乳头技术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后维持乳头外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利用本人在ESIC的工商管理国际硕士课程及SISU中所获得的知识,制定以礼品及装饰品为主打商品的商店的商业计划,并重点研究其可行性。基于对礼物及装饰品店在
伴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工业化不断推进,日常生活废物持续污染,近海养殖业遭受了越来越频繁的病菌侵害,多种海洋经济物种生存环境愈发严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