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具有“人源性正常乳腺微环境”的新型乳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人乳腺-人乳腺”乳腺癌小鼠模型。方法:雌性4-6周龄SCID小鼠2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人乳腺-人乳腺”乳腺癌小鼠模型组)11只和对照组(单纯皮下注射小鼠模型组)11只。实验组小鼠双下腹皮下分别放入3块约4×4×4mm 3大小的人乳腺组织;对照组小鼠右下腹皮下放入3块约4×4×4mm 3大小的人乳腺组织。乳腺组织移植术后1周,实验组小鼠左下腹移植乳腺组织内注射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约5×105个;对照组小鼠左下腹皮下注射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约5×105个。肿瘤细胞接种后,每周使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体外观察SCID小鼠的原位成瘤和转移情况。肿瘤细胞注射后8-12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观察并记录荧光原位瘤及转移瘤分布,送病理检查。结果:活体荧光成像示:实验组原位成瘤荧光显像90.9%(10/11),小鼠组织内转移灶荧光显像36.4%(4/11);对照组原位成瘤荧光显像44.4%(4/9),小鼠组织内转移灶荧光显像88.9%(8/9);实验组和对照组右侧乳腺移植物中均未发现成瘤荧光显像。病理结果示:实验组原位成瘤100%(11/11),小鼠组织和右侧乳腺移植物内均出现转移灶27.3%(3/11),仅出现右侧乳腺移植物内转移灶45.5%(5/11),仅出现小鼠组织内转移灶9.1%(1/11),无转移灶18.2%(2/11);对照组原位成瘤44.4%(4/9),小鼠组织和右侧乳腺移植物内均出现转移灶33.3%(3/9),仅出现右侧乳腺移植物内转移灶0%(0/9),仅出现小鼠组织内转移灶55.6%(5/9),无转移灶11.1%(1/9)。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原位成瘤率和仅转移到右侧乳腺的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而仅转移到小鼠组织的转移率则明显降低(P<0.05)。在乳腺移植物中抗人CD34、CD31染色阳性,并可见存活的乳腺小管/小叶结构。原位乳腺癌肿瘤细胞GFP-MDA-MB-231的ER、PR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结论:“人乳腺-人乳腺”乳腺癌小鼠模型能为人源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提供“人源性正常乳腺微环境”,并使在其中增殖的乳腺癌细胞倾向于向人源性组织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均质性保证了”人乳腺-人乳腺”乳腺癌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目的:构建含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作为显像剂,在含有正常人类乳腺组织微环境的乳腺癌小鼠模型中,活体动态检测其在肿瘤内部的富集方式和作用方式。方法:1.雌性4-6周龄SCID小鼠21只,随机分成实验组(Fe-avastin组)7只、对照组1(单纯Fe组)7只和对照组2(单纯Avastin组)7只。所有小鼠左下腹皮下放入3块约4×4×4mm 3大小的人乳腺组织。乳腺组织移植术后1周,所有小鼠左下腹移植乳腺组织内注射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约5×105个。肿瘤细胞接种后,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体外观察SCID小鼠的原位成瘤情况。2.依次制备Fe3O4@OA、Fe3O4-DMSA,将Fe3O4-DMSA与Avastin抗体偶联,4℃保存,纳米颗粒尺寸和粒径通过投射电镜进行表征分析,用电子衍射技术确定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动态光散射技术用来检测颗粒的水动力尺寸和zeta电位。3.腹腔注射给药,实验组(Fe-Avastin 0.5mg-1mg/400μl(0.4ml)/4天);对照组1(注射Fe 0.5mg/400μl(0.4ml)/4天);对照组2(注射Avastin 1mg/400μl(0.4ml)/4天),共计3次。4.注射药物前、注射药物4th天、8th天及12th天,采用3.0T MRI对原位肿瘤进行活体示踪。MRI扫描结束24小时内处死小鼠。MRI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透射电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1只SCID小鼠,死亡4只,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到左下腹移植物中成瘤15只,未成瘤2只。15只原位成瘤小鼠纳入给药示踪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5只。2.Fe3O4-DMSA,颗粒粒径在12.2±4.3 nm,晶体结构为立方尖晶石的晶体结构,水动力直径为30.2±0.7 nm,平均电势为-42.7±10.8 m V。抗体靶向探针溶液呈透明澄清的棕黄色液体,颗粒直径在10-20nm之间,与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粒径在同一数量级。3.T2加权图像上,实验组肿瘤边缘第4th天开始出现低信号区,持续至第12th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区范围逐渐增大,对照组1和对照组2肿瘤内信号无明显改变;病理HE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组片显示实验组抗体靶向纳米铁颗粒分布在肿瘤边缘,肿瘤中心无铁颗粒分布,但出现大片坏死,对照组1未出现边缘铁颗粒,对照组2未出现中心坏死;投射电镜显示实验组铁颗粒以胞饮小泡的形式分布于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对照组1未见铁颗粒分布于肿瘤细胞内,实验组和对照组1肿瘤间质内均未见铁颗粒。结论:含有人源性抗肿瘤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纳米铁颗粒主要分布在人源性乳腺癌肿瘤的周边部,通过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的协同作用,使得乳腺癌中心部肿瘤细胞发生大片坏死,最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抗体靶向的纳米铁颗粒以胞饮小泡的形式,被乳腺癌周边部肿瘤细胞胞饮至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