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话语诙谐、有趣,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无以计数的言语幽默却制造了殊途同归的效果:愉悦心情,绽放笑容。对幽默理论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地位的专门学科,研究的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生理学、修辞学、哲学等领域扩展到人类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等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新兴学科中。
近年来,随着语义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等基础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逐渐成熟,为我们今天对幽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角度。而以往对幽默所做的研究,大多只是以“乖讹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幽默中不和谐因素的形成,这并不足于解释解读幽默的整个认知过程。本文正是基于现有的言语幽默的研究成果,试图在认知语言学的大框架下,运用言语幽默普遍论,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言语幽默及其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动机,预期目标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概述幽默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西方经典幽默理论的三个较为重要的体系:优越论、乖讹论、释放论等。另外,还提到了幽默的制笑机制及本质。
第二章导入语言学家们对幽默的研究,着重对Raskin的语义脚本理论和Attardo的言语幽默普遍论作了探讨,通过分析,说明了它们在解释幽默产生内在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语义学本身的局限,语义脚本理论和言语幽默普遍理论还无法清楚地解释言语幽默理解及翻译的底层认知机制。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运用目前两个主要的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这一语言现象及其翻译进行剖析,是本文的主体部分。SperberandWilson的关联理论是关于人类交际的语用学理论。作者首先介绍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其中包括:交际的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明示推理交际,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关联的定义以及关联原则。人们在说话和理解话语时总在遵循关联原则,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幽默的基本规则是听话者总是试图在已有的语境和新信息之间寻求关联。在对幽默话语的理解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会付出比平时多的认知努力,换来的回报就是更大的语境效果--愉悦和欢笑。
格特的翻译理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指出翻译本质上和其他语言交际活动一样,是一种语言的释义性使用,追求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使读者能以最小的加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由于人们常常使用“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来评价幽默文本与幽默译文,而语境效果与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加工努力紧密相关,因此格特的翻译理论对阐释幽默翻译就显得尤为恰当。本文认为译者应先比较原语读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用恰当的方式重铸各种幽默线索以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作者根据格特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了幽默语言的翻译。
随着认知科学对语言与思维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关联和推理这两个日常会话中的基本要素并不足以解释人类言语交际中心理操作的全过程。关联只提供了语用推理的总体原则,而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mtion)借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推理的心理认知过程,给幽默语言的解读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认知模型。概念整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概念范畴和框架同等的一般性认知操作。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概念整合的语言使用者通过描述一种表面上看来不正常甚至荒谬的事情或情感以引起读者意外或震惊,促使读者及时调整他的概念范畴。从认知角度来讲,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问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空间,即合成空间,促使新的概念范畴得以建立。
基于此,本文又尝试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内对幽默翻译时的认知活动进行解读,籍此为幽默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也称交织理论)的基本思想,笔者结合实例将幽默翻译视为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即两个输入空间(原幽默文空间和译者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在整合空间(幽默译文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其中,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本身也是交织的结果:前者整合了源语语法与作者意欲传达的概念结构,后者整合了译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考虑、个人偏好及认知语境等元素。类属空间是一个由输入空间的共同点构成的抽象结构,在翻译整个过程中对原文、译者两空间进行映射,从而保障跨空间映射和投射的顺利进行。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本文指出连接两个输入空间的重要纽带正是原文传达的概念结构。它往往表现为或抽象或具体的框架或概念,并反映着某种认知联系。这样,译文成为原作概念结构和目的语语法整合的自然结果,且可在以后的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继续参与交织从而使译者修改和完善现有译文。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观点,指出本文可能在哪方面对幽默的语言学研究有所贡献以及论文存在的局限性,希望以此文为幽默的创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