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国特有的纯淡水定居性珍稀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长江中游,曾经是长江上游的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后期,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达氏鲟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如过度捕捞、水利工程、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达氏鲟野生种群的数量逐日减少,种群资源衰退严重,长江流域中的达氏鲟几近灭绝。1988年达氏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物种保护、资源增殖的研究亟待加强。目前关于达氏鲟早期发育方面的报道还比较少,其感觉器官的发育及相关机能方面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达氏鲟仔稚鱼进行培育,研究其出膜后感觉器官的发育规律,旨在为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视单锥细胞在36h出现,视杆细胞在6d时出现,7d时视网膜各层分化完毕。最小分辨角由8d的13.26’下降到64d的3.37’,仔鱼发育到13d时表现出明显的视网膜运动反应。随其发育,视单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密度不断降低,视杆细胞密度不断增加,外核层细胞核与视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比的比值均不断增大。6-12d是达氏鲟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快速发育时期,这种变化与其生态变迁、趋光性及摄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2)达氏鲟的味蕾主要分布在唇、舌、上颚、咽、须和鳃耙,在整个仔、稚鱼发育阶段,下唇最先出现味蕾,其次是须、鳃耙,咽部味蕾出现最迟。味蕾的数量以舌部最多,咽部和鳃耙较少。味蕾的分布、数量与摄食部位密切相关,这充分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和统一性。5d的达氏鲟仔鱼的嗅粘膜从底部向上隆起形成第1个初级嗅板,此后初级嗅板数量不断增加,29d时嗅囊基本发育完善,其中在9-29d时变化显著,为快速增长时期,因而达氏鲟的嗅觉在其发育后期的捕食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3)达氏鲟4d时吻部腹面表皮下凹,具备陷器的雏形,主要集中在吻部腹面靠近中央的区域。9d时陷器已经基本发育完毕,且其吻部腹面开始出现数个陷器聚集成簇,吻两侧及眼眶周围出现少量陷器。达氏鲟吻部具有极多陷器,且其在仔鱼开口摄食前就已开始出现并发育,这有助于仔鱼顺利度过开口摄食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