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成为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当保守治疗无法解决时,外科手术干预成为一种选择,而融合手术则是一种基本方法。后路腰椎融合术是脊柱融合中最主要的术式之一,主要用于治疗有手术指征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虽然,脊柱融合的目的是减少疼痛、预防和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使病人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活动,但受术者习惯、技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还有其它融合方式,如单纯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隙融合、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等,多因素的差异导致很难制定统一的植骨标准。并且,对于责任节段明确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其邻近节段术前存在明确的退变,术前手术策略的制定,存在不同的融合方式如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360度融合等,(对无症状性退变的干预),国内外尚未就此达成一致共识,此领域上的研究依然就是一片空白。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不同融合方式对于治疗腰椎退行患者产生的临床疗效差别,并比较不同融合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包括硬膜撕裂、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不融合、下肢静脉栓塞、植骨不融合、临近节段退变等),为临床术前术式的选择(尤其适用于术前存在无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患者临床效果具有一定意义。方法:通过对2010-2013年期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融合手术的中老年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回顾性观察临床疗效、影像学资料等客观指标,比较几种不同融合方式(单节段减压椎间隙融合术;责任节段后路椎间隙融合联合邻近节段后外侧关节突融合术以及多节段减压椎间隙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JOA改善率、VAS评分、植骨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并发症等。成果:本次研究患取得联系并愿意随访者161人,获得有效随访者146人,有效随访率达90.68%。年龄在50-70岁,平均年龄为(59.80±3.94)岁;随访时间15-42月,平均随访时间(28.01±8.504)个月,A组共66人,年龄平均在60.64±2.96岁,随访时间为29.28±8.90个月;B组共35人,年龄平均在59.63±3.97岁,随访时间为26.00±9.15个月以及C组35人,年龄平均在59.72±3.89岁。三组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基线平衡。三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A组手术时间(204.83±50.32分钟)、手术出血量(256.39±156.1lml)较B组(272.62±56.10分钟;575.00±344.83m1)、C组(248.60±55.02分钟;590.00±457.12m1)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的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3组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3组JoA改善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CT观察到A、B及C组融合率分别为96.97%、85.71%、97.78%,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腰椎前凸角均分别较术前好转,三组间在任何时间点对比,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分别为9.10%(6/66)、28.57%(10/35)、31.11%(14/45);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B、C组邻近节段的退变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6.06%、8.57%、9.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三种融合术式治疗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良好,临床疗效中短期观察无显著性差异,明显多节段操作增加了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对于多节段腰椎退变,术前邻近节段无症状性退变时,如果采用多节段椎间隙融合,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