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探讨前凸弯棒预加压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了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2例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取后路椎弓根钉前凸弯棒预加压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设为观察组(A组),27例采取传统后路椎弓根钉直棒撑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设为对照组(B组)。观察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胸腰椎正、侧位数字化X线片(DR)或胸腰椎三维CT中损伤节段的后凸Cobb角大小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压缩复位率和矫正高度丢失率、Cobb角变化值以及内固定失效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的平均随访为15.52月(3~51月),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由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A组及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前分别为0.622±0.156、0.647±0.165:术后1周分别为0.889±0.129、0.900±0.13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为0.824±0.870,0.647±0.16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及B组伤椎节段后凸Cobb角度数:术后1周分别为-1.60±-3.00、-4.67±6.87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56±7.578、-8.93±8.34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及B组术后1周Cobb角矫正度数分别为11.44±10.348、6.44±3.88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Cobb角丢失度数分别为2.04±1.369、8.19±4.740,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末次随访时损伤节段Cobb角度数、术后Cobb角矫正度数、随访Cobb角丢失度数、内固定失败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后路内固定手术中,与传统直棒撑开复位固定技术相比较,术中对连接棒进行适度预弯,形成15°一25°的前凸并预加压固定有利于伤椎节段后凸畸形的矫正,并可以减少术后的远期矫正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