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等效价镇痛和抑制切皮反应浓度[1]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脐血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孕妇正常胎儿脐带血70ml左右,肝素抗凝。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生理盐水:脐带血为1:1的比例稀释后,再把稀释血与淋巴细胞分离液按2:1的比例缓缓加到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将细胞用生理盐水清洗3次后弃上清加入无血清培养基计数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数量为2×106/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2ml。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h,移去悬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洗涤两次,以去除残留非贴壁细胞,保留贴壁细胞,调整细胞数量为1×106/ml。加入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50ng/ml,人类白介素–4(rhIL-4)10ng/ml。然后分组进行培养:常规培养组作为对照组(N组)、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舒芬太尼组(S组)。N组:、常规加入rhGM-CS、rhIL-4及重组人类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培养14d。F组:培养的同时加入芬太尼浓度分别为(1、5)ng/ml (F1组、F5组);R组:加入瑞芬太尼浓度分别为(1、5)ng/ml (R1组、R5组);S组:加入舒芬太尼浓度分别为(0.1、0.5)ng/ml(S0.1组、S0.5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各组DCs免疫表型CD80、CD86、CD83、HLA–DR(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分子之一)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用双抗体夹心免疫(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20ml,同上述方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含有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培养箱中培养2h,收集悬浮细胞作为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调整细胞数量为2.0×106/ml,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7d。培养后的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各组DCs作为刺激细胞,共同培养3d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经DCs刺激后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观察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DCs形态的影响:细胞培养24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可见少量悬浮细胞,但大部分仍贴壁生长并聚集成簇;培养5d后对照组细胞形成明显的集落,药物组中瑞芬太尼5ng/ml(R5)组集落形成小且数量也少;培养14d后细胞体积增大可见典型树突样突起,而瑞芬太尼5ng/ml(R5)组细胞树突状伪足不明显,且有典型树突样改变的细胞数量也少(见Fig.1~4)。2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DCs免疫表型的影响: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83和HLA–DR分子的表达在对照组和F1(芬太尼1ng/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R1、S0.1、与F1组比较其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R1组、S0.1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5组与F5组、S0.5组比较其表达明显降低(P<0.01),F5组、S0.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影响:对照组和F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F1组、S0.1组、R1组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R1组对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抑制最明显;F5组、S0.5组、R5组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R5组对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抑制最明显;R5与上述各组比较IL-12的分泌量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结果分别为:920.07±112.89、818.18±74.00、564.30±22.58、661.01±38.20、385.05±82.59、427.38±71.01、214.54±22.40。4经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刺激后的树突状细胞对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成熟DCs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而未成熟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弱,药物组和对照组细胞都能促进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但对照组的刺激能力较药物组强(P<0.05),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刺激能力逐渐下降。结论: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可在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的影响下诱导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镇痛浓度的芬太尼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1ng/ml),抑制切皮反应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其影响最大(5ng/ml)。其他浓度的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树突状细胞有一定影响,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