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是国家进入国际舞台的通行证,也是增强该国综合国力的内在需求。其中的国家政治形象作为国家形象重要方面之一亦是外交政策的关键内容,它与所有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相关联并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今天,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国家政治形象是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成果十分可观,涉及研究角度众多,经济贸易、社会政治、文化传播、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均有分布。本文尝试从政治语言学角度,综合运用社会学家Goffman和Minsky等人的框架理论及语言学家Fillmore框架语义学理论,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对俄罗斯《消息报》2014至2018年的“一带一路”主题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主题新闻报道的表层框架与深层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报道数量、报道版面和消息来源进行定量分析,属于报道的表层框架构建;运用关键词分析法界定报道倾向,文本分析法归纳报道中所隐含的中国政治形象,属于报道的深层框架构建。本文将新闻报道(政治文本)中的表层框架与其背后道德价值观层面的深层框架相联系,分析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关系,发掘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与侧重点,归纳出中国政治形象在俄罗斯媒体中的建构情况,揭示其背后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本文语料库样本既包括俄罗斯《消息报》中的新闻报道,也包括深度评论文章。以“Одинпоясиодинпуть”和“НовыйШелковыйпуть”为检索词在俄罗斯《消息报》官网检索自2013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相关报道,筛选出以“一带一路”和“新丝绸之路”为关键词的政治、经贸、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分别为128篇和137篇(包括重复报道),经整理后选出179篇有效报道形成本文的语料库样本。由于2013年无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定为2014至2018年。研究表明,自2014年至2018年,俄罗斯《消息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报道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年增加的。其中,随着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年报道数量高达70篇,其中24篇报道都是围绕峰会展开。虽然,2018年的报道数量稍有回落,但仍高于2016年。报道分布的专栏数量也呈现增长态势,由最初的5个增加到13个。起初,俄媒的关注点主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政治领域,随着该倡议的不断深化,其关注点拓展到社会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这也为分析中国政治形象在俄罗斯媒体中的建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分析得出,俄罗斯《消息报》2014至2018年“一带一路”主题报道中所隐含的中国政治形象可归纳为四种:1.积极与俄罗斯开展互利合作的政治伙伴形象;2.在国际舞台上乐善好施、致力于共同发展且负责任的政治形象;3.危急关头依旧坚韧的政治形象;4.日益强大、具有威胁性的政治形象。其中,前三种是属于正面的政治形象,最后一种属于负面的。经统计,俄罗斯《消息报》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和中性报道占报道总量的89.4%,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外宣传能力和水平的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说明了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呈现出友好态势,尤其是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领土主权后,在西方国家的持续制裁下提出了“转向东方”政策,在此背景下中俄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政治形象在俄罗斯媒体中也多呈现出正面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俄两国存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加之西方媒体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歪曲报道影响,俄罗斯《消息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报道(10.6%)也是存在的,这些负面报道普遍将中国政治形象构建成具有威胁性和侵略性的大国形象,当然,从民族心理角度来看,这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弥赛亚意识”也是分不开的。面对中国政治形象建构在俄罗斯媒体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俄两国三方面,针对两国政府、媒体和民众分别提出尝试性的解决策略。诚然,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政府层面加强政治互信合作,减少猜疑;在媒体层面推进资源、平台和人才共享;在民众层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