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食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饮食文化,但它往往能通过表层的饮食文化折射出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形态。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和语言符号来树立城市形象,传播当地文化。从多模态角度来看,这类纪录片中包含的画面、语言、音乐等交际符号共同构成了整个动态的语篇。 隐喻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基本思维和行为方式。但历来对隐喻的研究,其重心仅限于语言。荷兰学者Forcevill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食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饮食文化,但它往往能通过表层的饮食文化折射出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形态。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和语言符号来树立城市形象,传播当地文化。从多模态角度来看,这类纪录片中包含的画面、语言、音乐等交际符号共同构成了整个动态的语篇。
隐喻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基本思维和行为方式。但历来对隐喻的研究,其重心仅限于语言。荷兰学者Forceville(1997)提出“多模态隐喻”这一概念,并指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存在于静止或动态的画面、音乐、手势、触觉、味觉等模态及其各种组合之中。本文以Lakoff和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Royce 的符际互补理论为基础,以《舌尖上的重庆》为研究语料,对其中主要的多模态隐喻进行解读,拟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1)《舌尖上的重庆》中多模态隐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舌尖上的重庆》中多模态隐喻如何实现意义构建的?
(3)《舌尖上的重庆》中多模态隐喻的文本意图是什么?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在《舌尖上的重庆》中,多模态隐喻的映射方向包括具体域到抽象域,抽象域到具体域和抽象域到抽象域三种类型;(2)该影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主要是通过图像、文字和音乐三种模态符际互补来实现的;(3)通过多模态隐喻,该影片实现了提升当地饮食和旅游文化、展示重庆市民形象和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文本意图。
在分析《舌尖上的重庆》中的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的有关问题,扩展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视野。同时,透过多模态隐喻呈现了开放、富裕、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重庆城市形象以及热情、坚韧、勤劳、乐观的重庆市民形象。
其他文献
在面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紧迫要求之下,例行记者招待会成为政府方面与媒体记者交流观点,协商态度价值的交际活动载体。语言学研究者普遍认为,评价理论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上发展形成的一套人际意义阐释手段。特别是该理论框架下的介入系统,侧重于研究人际交流活动中作者立场及话语性特征如何得以构建。为探究发言人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如何表述自身立场,争取实际或潜在读者,本文以评价理论为依据,结合定量和定性分
动机在二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Gardner及其同事提出了“融合性动机”这一概念,引发了学界研究二语学习动机的热潮并主导了二语动机理论研究长达三十余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英语的全球化,这一理论受到了诸多挑战,研究者指出融合性动机已不适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二语动机研究,并呼吁学界对融合性动机进行概念重构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这一背景,D?rnyei结合心理学中的可
恭维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将赞美归功于除说话人之外的其他人或物(通常是赞美他人的所有物、特征及技能)。目前,国内外关于老年人恭维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中国老年人方言恭维语的实证探究则更少。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新晃地区 13 位老年人的日常语言,在Pomerantz 与 Herbert 的恭维语及恭维应答语理论框架下对老年人恭维语及恭维应答语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
以往对于英语成对词与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词的构词、语法和词义等方面,只有少许文章涉及两者词序的对比研究。对这两类词词序异同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语言词语间的组合规律,促进人们对外国语言的学习与认识,然而以往对词序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认知对词序的制约作用,导致在某些方面对词序的解释较为含糊。而且,大部分研究仅仅从语言内部结构去解释两类词词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研究视角方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程度副词的准确使用可以充分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进而影响人际功能的实现。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程度副词的使用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名词、形容词的使用研究颇多,针对程度副词的研究较少,关于减弱语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作者从程度副词减弱语的四个分类中,即程度接近语、程度妥协语、程度降低语和程度最小语,以“almost”,“nearly”,“quite”,“rath
科技英语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英语翻译,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要求译者客观、严谨。事实上,现代社会对精通英语翻译和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然而,如果译者无法提高自己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就会取而代之。 在以往对翻译认知过程的宝贵研究中,许多传统的翻译理论侧重关注翻译成品的规范性评价和规范性研究,而忽视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如果不解
教师身份认同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教师对自身、职业、所属群体和工作环境的理解和认可,是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期我国作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并指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乡村教育。在此背景下,乡村初中英语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力量,其身份认同状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乡村英语教育质量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因而,对乡村初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已有
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学、导教、导评价的重要功能,其在促进教学有效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一直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并未因其重要性而得到足够重视,以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具有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难以逆转的潮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近年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广受人们欢迎,它在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上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欣赏电影,国外的生活可以被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能够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国外的风土人情。毫无疑问,观看国外电影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然而,一部电影如果想在一种异域文化中被当地民众接受与喜爱,是需要多
《白鲸》中的白人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对有色人种和非人类的统治上。梅尔维尔将环境种族主义与物种歧视投射到捕鲸业中去,从而彰显了他对环境伦理的思考深度。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劳伦斯 ?布伊尔(Lawrence Buell)规约的“环境批评”(Environmental Criticism),也为本研究的自然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逻辑关联奠定了理论基石。这部哲学性的小说将捕鲸业中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