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耐药白色念珠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高表达是否引起毒力变化,也是有争议的话题。利用MDR1基因高表达的耐药白色念珠菌Ca R建立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菌株Ca DEL(MDR1基因敲除菌株)、Ca COM-A(MDR1敲入菌株)、Ca COM-B(MDR1敲入菌株)感染小鼠,进行MDR1基因与白色念珠菌毒力相关性研究,探讨MDR1高表达是否对毒力有影响。同时,开展抗耐药真菌药物的筛选,建立药物的体内筛选系统。方法:将耐药白色念珠菌Ca R尾静脉接种免疫抑制ICR小鼠,建立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评价感染小鼠的生存状况和平均生存时间;采集感染小鼠的肾、心、脑、肺、脾、肝组织进行组织载菌量检测和病理诊断;利用流式微球分析技术(CBA)检测血液和肾组织的细胞因子IL-1α、IL-1β、IL-2、IL-4、IL-5、IL-6、IL-10、IL12p70、IL-15、IL-17、TNF-α、IFN-γ、GM-CSF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菌株Ca DEL、Ca COM-A、Ca COM-B感染小鼠,评价MDR1基因对小鼠毒力的影响,以及检测感染肾组织白色念珠菌的AFT2、CEK1、CPH1、CPP1、EFG1、FLO8 6个菌丝相关毒力因子和ALS1、ALS5、HGC1、HWP1、INT1、MNT1、PMT1、PMT6、TCC1、TEC1、TPK2、TUP1 12个粘附相关毒力因子的变化;并利用建立的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口服给予氟康唑、原黄素、联合药物,进行模型应用评价研究。结果1.建立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CY免疫抑制ICR小鼠接种1.0×105CFU Ca R,14天内死亡率约为90%。临床表现:虚弱,立毛,眼部出现分泌物,打转,偏头症状、死亡。解剖显示:肾组织肿大,出现白色斑点,脑组织表面散布出血点。载菌量检测:肾、心、脑、肺、脾、肝组织都检出白色念珠菌,肾的载菌量最高,其次是心、脑、肺、脾、肝;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各组织中的载菌量数逐渐减少;组织病理诊断:HE染色可见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其中,肾组织可见真菌性肉芽肿病理变化;PAS染色可见白色念珠菌分布在各组织中。细胞因子检测:感染小鼠显示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血液中IL-6、TNF-α、IFN-γ和IL-1β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升高,其它细胞因子未见明显变化;肾组织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IL-1α、IL-1β、IL-6、IL-15、IL-17、TNF-α、IFN-γ、GM-CSF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降低。2.评价MDR1基因高表达对白色念珠菌毒力的影响与MDR1基因相关的四种白色念珠菌Ca R、Ca DEL、Ca COM-A、Ca COM-B分别感染免疫抑制的ICR小鼠,均显示典型的弥散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感染动物14天内死亡率约为90%,四组感染动物之间生存无显著性差异。感染第6天小鼠相关检测结果显示:肾、心、脑、肺、脾、肝组织载菌量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诊断也无显著差异;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a DEL组与其他组相比,血液中IL-6、IL-10、TNF-α升高,肾组织中IL-1α和TNF-α升高,IL-4、IL-5、IL-6、IL-15、IL-17降低,但是这些差异性并未影响毒力;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a R与Ca DEL相比,相关毒力因子均表现显著性差异,然而Ca COM-A、Ca COM-B与Ca DE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虽然MDR1高表达野生菌株Ca R中检测到12种毒力基因的表达升高,但是通过敲入方式获得的MDR1基因高表达的Ca COM-A、Ca COM-B菌株未显示毒力基因表达差异性,因此,单一MDR1基因的高表达不能引起菌株毒力变化。3.评价药物在耐药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上的应用利用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开展原黄素、氟康唑及联合用药评价,结果显示原黄素治疗感染小鼠无效,8mg/kg为氟康唑治疗感染小鼠的有效剂量,100mg/kg原黄素或2mg/kg氟康唑和16mg/kg原黄素联用未见明显药效。结论:1.成功建立了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并提供了动物生存、组织载菌量、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等指标。2.Ca R、Ca DEL、Ca COM-A、Ca COM-B感染小鼠相关指标检测显示MDR1基因单一高表达不影响白色念珠菌毒力。3.8mg/kg氟康唑能有效改善耐药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的生存,100mg/kg原黄素或2mg/kg氟康唑和16mg/kg原黄素联用都不能有效改善感染小鼠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