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在城镇主要从事高风险、高污染、高强度的工作,但恰是这些最需要工伤保险制度保障的农民工,却是工伤保险体系中参保率最低的人群。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低、参保农民工对工伤保险满意度不高、工伤保险覆盖行业不均匀等现象普遍存在表明,我国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且存在值得研究和改革的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起步晚,现有工伤保险制度是依托于城市工特点构建的,不完全符合农民工特点。鉴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及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本文按照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依据社会成本最小化原则,运用劳动力供求曲线、成本收益模型、道德风险控制等理论和方法,从工伤保险制度模式、费率制度及补偿制度等方面,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研究,以期就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言。本章从农民工工伤事故率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却很低的尴尬现状着手,分析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揭示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边缘化问题,阐明现阶段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提炼其中的成果及不足,并制定本文研究方案。第二章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理论基础分析。本章主要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工伤的内涵及其特征、工伤保险的内涵及其特征、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农民工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在农民工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强制雇主购买保险,降低农民工和雇主工伤成本,最终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的制度设置,因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与改革应当遵循社会成本最小化理论原则;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定位分析,认为我国实行的是统一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基础上的过渡性制度安排,最终应当实现农民工和城市工工伤保险一体化。第三章工伤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德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比较分析。以这三个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及其他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经验及不足。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凝炼出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需要经历一个渐进化过程,同时应当加强政府的监控职能等启示。第四章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及运行效果评估。本章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分析,发现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与建设远远滞后于农民工发展需要。同时,通过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评估,发现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具有低效性。第五章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分析。本章运用劳动力供求曲线等方法和技术,从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工伤保险制度供给和政府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分析表明,农民工对职业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在乡农民工的地缘文化和土地保障,以及农民工间接承担工伤保险费用是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覆盖范围窄、工伤认定周期长、设置不科学等弊端是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的制度供给原因;政府存在制度设置责任缺位、激励雇主责任缺位等责任缺失,是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政府责任原因。第六章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模式分析。本章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公共管理模式与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商业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上海和成都施行的综合社会保险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应该按照商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与建设。此外,运用商业化模式,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强化雇主责任保险。第七章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分析。本章运用规范分析方法,从工伤保险费率角度入手,对工伤保险费率基数测算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应当结合农民工就业特点,采用特殊费率基数测算方法;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存在行业分类不科学、差别费率档次过少、统筹层次低等问题,需要我国在构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时加以完善;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应当将统一费率、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第八章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分析。本章运用成本收益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工伤保险补偿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救济制度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方法,提出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应当采用补充模式,即农民工享受工伤保险后,还可以通过诉讼追究过错雇主的侵权责任,以弥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不足。第九章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对策分析。本章从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层面,提出强化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合理化工伤认定程序,增加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以及构建农民工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