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主体研究—从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的角度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刑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学科,人们对之深入系统的研究始于二战后的纽伦堡国际审判和东京国际审判。之后国际刑事司法活动方兴未艾,国际刑法的理论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然而,国际刑法的研究历史较短,不同学者们对国际刑法的研究范围的认识并不相同,学术界并未形成对国际刑法概念的权威表述,甚至对国际刑法是否是独立的法律学科尚存分歧,但是,关于国际刑法的功能、价值、法律渊源、核心内容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国际刑法具有独立的品格,随着其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国际刑法的学际性学科地位必将得到承认。国际刑法的主体问题是国际刑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国际刑法不应仅局限于对刑事责任的追究,在探讨主体问题时,应当从权利和义务双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国际刑事司法实践逐渐确立了个人刑事责任原则,与此同时,被告人的权利问题应当引起关注,无论从国家刑法的发展还是从人权保障的观念出发,被害人都应当纳入到国际刑法的保护范围内,他们同样是国际刑法的重要主体;国家、组织和团体的主体地位缺少国际成文法的依据,但是它们具有进行国际犯罪行为的能力,有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能力,可以成为国际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另外,国家还以独立的法律人格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的制定,国际刑事司法机制的运作需要国家的支持和配合,国家作为国际刑法的主体发挥着其他主体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论述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国际刑法的研究范围,对其独立品格进行论证,通过对国内外国际刑法学者主要观点的归纳列举,总结出国际刑法的学科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比较国际刑法与国际法、国家刑法、国际人权法的异同,为国际刑法及之后的主体理论研究划定研究界限。第二部分在回顾国际刑事司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阐述国际刑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强化本文的立论角度。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清晰界定国际刑法的主体、国际犯罪的主体、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三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证各类具体的国际刑法主体。在具体论证中,以现行的国际刑法规范和具体的国际刑事法庭案例为论据,从理论层面上逐一阐释个人、国家、团体和组织成为国际刑法主体的依据,分析各主体在国际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探讨相关权利和责任的实施机制。本文特别强调和阐述了以下主要观点: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已经得到国际刑法学界的普遍认可;被害人是国际刑法的主体,其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国家广泛参与国际性的法律关系中,并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和能力,国家是国际刑法的主体;团体和组织可以成为国际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这是国际刑法主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的第四部分立足国际刑事司法活动的新实践,论证了其对国际刑法主体理论发展的影响作用,再一次加强论证本文的核心内容和研究角度。
其他文献
文学史家称魏晋文学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是一个从酝酿新变到繁荣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的阶段。建安文学为这个多姿
20世纪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时期。作为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吴冠中的艺术思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他从“油画中国化”与“中国画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 Bcl- 2、C- myc蛋白的表达 ,以及两者可能具有的协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检测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两者的表达 ,并用图像分析系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ML-A(水提取物)、ML-B(乙醇提取物)、ML-C(正丁醇提取物)、ML-D(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株(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美洲大蠊不同溶剂
本文从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模拟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石屈服或破坏的概念,重点探讨了利用多元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建立岩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问题,而农民负担是农民问题的最重要内容。农民负担直接涉及到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
本文从活动在中南亚国家的跨国恐怖主义犯罪、跨国毒品犯罪和跨国洗钱犯罪在该地区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分析考察了中南亚各国防治和打击这些特殊跨国犯罪的困境及其原因。通
我国桃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平谷区作为全国许多集约化栽培县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北方知名的桃产区,种植面积占北京市总种植面积的65%。本研究针对平
学习和贯彻落实《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必须把握四条基本脉络 :严格规范和执行程序是公正、有序选用军官的基本保证 ;进一步扩大民主 ,尊重群众公论是选用军官的基本要求 ;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它由最初的以能够使语言最有效地传达信息、感动听众和读者为目的的修辞研究,已发展到现今涵盖修辞学、语用学、认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