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水,并产生大量菌渣,抗生素废水和菌渣进入环境后,经过生物富集、食物链传递等环节会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等构成极大的风险和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通过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和土霉素综合废水出水、链霉素废水进水和出水)以及链霉素菌渣上清液对斑马鱼和锦鲤鱼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青霉素和土霉素综合废水出水对斑马鱼的96h LC50为11.01%;对锦鲤鱼的96hLC50为12.96%。在不同浓度青霉素和土霉素综合废水出水胁迫下,斑马鱼肌肉SOD活性、MDA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暴露于1/496h LC50浓度组,4d时SOD活性被极显著抑制(P<0.01)。暴露于1/1696h LC50浓度组,8d时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锦鲤鱼肝脏SOD和CAT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钟型曲线”的变化规律,暴露于最高浓度组(1/496h LC50),8d时SOD活性被显著诱导(0.01<P<0.05),10d时CAT被显著抑制(0.01<P<0.05);锦鲤鱼鳃POD活性呈现先抑制后升高“倒钟型曲线”的变化规律,MDA含量为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暴露于最高浓度组(1/496h LC50),MDA含量在4d和10d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6d时POD活性被显著抑制(0.01<P<0.05)。其中,SOD和MDA响应较为敏感,适合作为青霉素和土霉素综合废水暴露的生物标记物。链霉素废水进水对两种鱼的96h LC50分别为锦鲤鱼41.45mg/L和斑马鱼27.53mg/L。链霉素废水进水对斑马鱼和锦鲤鱼的暴露试验发现,斑马鱼肌肉SOD、POD活性、MDA含量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暴露于最高浓度组(1/296hLC50),15d时,SOD、POD被显著抑制(0.01<P<0.05),15d时,MD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01<P<0.05)。锦鲤鱼肝脏SOD活性呈现“双峰型”的趋势,其中暴露于最高浓度组(1/296h LC50),24d和28d时,SOD均被极显著抑制(P<0.01),鳃POD活性呈“双峰型”的趋势; MDA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暴露于最高浓度组(1/296h LC50),12d和16d时,POD均被极显著诱导(0.01<P<0.05),20d时,MD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01<P<0.05),表明斑马鱼和锦鲤鱼机体受到了胁迫而导致机体受到损害。链霉素废水出水对斑马鱼和锦鲤鱼的暴露试验发现,100%浓度组时,斑马鱼肌肉组织中SOD和POD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作用(0.01<P<0.05),且废水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M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组均明显降低,说明机体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锦鲤鱼鳃组织中SOD和CAT活性被极显著诱导作用(P<0.01),且废水浓度越大,诱导作用越强。POD活性被诱导,但随着废水浓度的升高,POD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认为在链霉素废水浓度较低时,对POD具有诱导效应,但随着废水浓度的升高,诱导效应减弱直至变为抑制,T-AOC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抗氧化能力减弱。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01<P<0.05)。SOD和MDA响应较敏感,适合作为链霉素废水暴露的生物标记物。斑马鱼暴露于100%链霉素菌渣上清液,96h后无死亡,表明链霉素菌渣上清液对斑马鱼没有急性毒性。斑马鱼肌肉组织SOD、POD活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呈现“双峰型”的变化趋势,暴露于最高浓度组(50%)时,9d和12d时,SOD均被极显著抑制(P<0.01),表明锦鲤鱼机体已受到氧化胁迫,15d和18d时,MDA含量显著低空白对照组(0.01<P<0.05),说明机体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比较几种生化指标的敏感性发现,SOD、MDA可以作为推荐生物标志物评价抗生素废水和抗生素菌渣对水生生物的污染胁迫影响。